
初夏時節,走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處處都能感受到項目建設的熱潮。今年以來,張家川縣搶抓有利時機,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加速跑,一個個已建或在建的重點項目儲備潛能,集聚后勁,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
“一區三園”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驅車前往張家川縣城的路上,途經胡川鎮,“張家川省級經濟開發區”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近年來,張家川縣按照“一區三園”功能定位,把經濟開發區建設作為發展主推力,全力以赴抓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著力打造“特色突出、層次分明、優勢明顯、集聚力強、效益良好”的新型工業體系。走進廠區,只見機械車輛來回穿梭,各類建筑材料堆放有序,一座座現代化工廠已現雛形。

張家川縣經濟開發區于2018年9月被省政府認定為省級開發區,規劃區域總面積2.16萬畝。近年來,圍繞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重點產業,著力打造新型工業體系,將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截至2022年底,開發區已入駐和納入管理的企業有23家。

作為省級開發區,張家川經濟開發區按照‘一區三園’進行功能布局,著力打造中部生物醫藥和新能源配套產業園、西部食品加工和餐飲配套產業園、東部新型建材及新能源產業園。
位于胡川鎮的中部生物醫藥和新能源配套產業園,當前可利用土地940畝,主要依托國藥集團太極羲皇阿膠有限公司,發展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圍繞風電、光伏發電和抽水蓄能等項目建設,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配套產業。西部食品加工和餐飲配套產業園建設項目預計今年啟動,規劃面積2940畝,主要圍繞做大做強餐飲服務業,打造餐飲服務業食材原料供應基地,建設食品加工業聚集區。同時,依托靜天高速和電商服務體系,發展冷鏈物流產業。按照規劃,東部新能源和新型建材產業園,將主要發展以裝配式建材為主的新型建材產業和以風電、抽水蓄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

待工業園區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極大提升經濟開發區整體承載能力和招商引資吸引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增勢。
優化布局推動教育提質增效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關千家萬戶,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通過高位部署、整體開發,構建了布局合理的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升全縣教育質量。

張家川縣西城教育園區位于縣城西城區,為有效緩解城區教育資源壓力,縣上規劃建設張家川縣西城教育園區。西城教育園區包含一所完全中學、一所標準化小學和一所普惠性幼兒園,總占地面積16.65萬平方米,建成后將新增學位6930個,其中:高中部3個年級60個教學班3000個學位,初中部3個年級36個教學班1800個學位,小學部6個年級30個教學班1500個學位,幼兒部21個幼兒班630個園位,可滿足2760名學生寄宿。

西城教育園區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城區教育布局,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服務體系,緩解城區優質學校辦學壓力,推進城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中小學和幼兒園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目標。

而這些項目只是張家川縣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70年來,張家川縣按照國家、省市戰略部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項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縣面貌日益改善,項目建設呈現規模、結構和效益同步發展的良好態勢,有力支撐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60周年縣慶(2013年)以來,張家川縣共爭取中央預算內、專項債券、省級專項等各類項目到位資金103億元,先后推進建設90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048億元。天(水)-平(涼)鐵路、莊(浪)-天(水)和縣城-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建成通車,靜天高速張家川段順利實施,今年7月份建成通車;改建三級公路53公里,整治“暢返不暢”672公里,全縣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99%,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標,2022年成功創建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依托東峽、石峽、富川3座水庫,自西向東建成了6處跨鄉鎮、跨流域千噸萬人以上規模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廣大父老鄉親實現了祖祖輩輩用得上自來水的夢想;縣城老城區改造深入推進、基礎短板有效補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東城區、西城區、北城區開發加速推進,縣城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城鄉融合發展總體框架基本形成,相繼打造了劉堡、馬鹿等一批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特色小鎮,建成了一批鄉村建設示范村,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總體要求,精準擴大有效投資,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圍繞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民生保障三大領域,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搶抓機遇、爭先創優,深入實施強縣域行動,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未來,張家川縣也將借助項目建設這一強大引擎,必將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行。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