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看,這上面好多車,他們是怎么上去的?”“寶貝,這是智慧停車場。”這正是張家川縣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車輛亂停亂放現象,讓全縣人民共享城市發展建設成果的縮影。自1953年成立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張家川城鄉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家川縣城僅有的幾幢三四層高的樓房,被尊稱為“大樓”;假如有一輛轎車駛過,大人小孩都會注視;一到深夜,全城漆黑。如今的張家川,當初被看作全縣地標性建筑的民族賓館,早被行政廣場所代替。四五公里的樣板路,與西城路(六車道)相比,成了鄉間小道。夜晚來臨,華燈初放,市民在小區、風情園跳廣場舞健身。走在縣城,你會由衷地為其變化而感嘆:寬闊筆直的街道、漂亮氣派的路燈、浪漫飛舞的櫻花、鱗次櫛比的高樓、遍布街角的商鋪、川流不息的汽車、摩肩接踵的行人……

“以前我們住在半山腰,下雨的時候特別害怕,晚上不敢睡就怕發生自然災害,現在好了,政府幫我們實施易地搬遷,現在住的房子非常漂亮,路也修的很寬,5G網絡也覆蓋了,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這些都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大陽鎮中莊村村民馬素來說道。


近日,張家川縣上磨村居民馬軍一早來到西城買房子。“本打算在天水買房子,但是西城基礎設施這么好,有縣中醫院、易德廣場、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學校,索性就在西城買了。”張家川縣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委、縣政府把教育當作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西城教育園區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城區教育布局,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緩解城區優質學校辦學壓力,推進城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00年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張家川縣城鎮化建設步伐逐漸加快,以行政大樓建設為中心,掀起了縣城第一輪建設高潮:第一批商業住宅小區開建,第一次有了紅綠燈和斑馬線,第一次有了集中供熱,第一次有了體育中心廣場。一個小縣城,漸漸有了城市的模樣。
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家川縣搶抓各類政策機遇,積極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切實解決了群眾的飲水、出行、住房等難題,讓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實施老城區集中供熱供水、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工程、維修硬化住宅小區院落、現代化圖書館建設、城郊村小巷道硬化、在清水河流域建設農村污水處理站14個、推動智慧安防小區建設全覆蓋,提升小區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下足功夫,努力營造潔凈舒適方便的生活環境,城區變文明、鄉村變美麗、產業變強大、村民變富裕。一張繪就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好漂亮的花,你看,風一吹,花跳起了舞……你看站到這里還能俯瞰到縣城的全貌。”剛參加工作的小田帶著外地女朋友張家川一日游。“以前我們縣沒有公園,領個同學沒地方去,現在好多打卡地,一天轉不玩。”正在張家川南山公園游玩的小田自豪地說道。


2020年以后,張家川縣又迎來城鎮化建設高峰。 全縣累計納入市級“三個清單”項目57項,謀劃編制縣級“三個清單”項目144項,總投資312億元。短短三年間,張家川縣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自從公交車運行后,極大方便了群眾出行。“以前沒有公交,天天接送孩子上學,費錢費時間,現在給孩子辦個公交卡,即便宜還安全,非常好!”王先生樂呵呵地說道。
還有更多悄無聲息、點點滴滴的變化,在我們身邊講述著張家川社會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人故事……
從“吃飽”到“吃好”,從“破窯洞、土坯房”到“新農村、小洋樓”,從“小路、土路”到“硬化路、柏油路”,張家川縣人民群眾過上了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2023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張家川縣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傾力打造民族地區轉型升級示范區,以嶄新面貌和優異成績為70周年縣慶獻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