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70年來,各級人大代表積極履職盡責、建言獻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大代表心系群眾所需,踏實扎根基層,踐行了“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彰顯了人大代表的責任與擔當,為助推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代表力量。
70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讓我們一起聽“代表說”奮進的張家川。

人大代表馬旭峰的“甜蜜”幸福生活
在縣城通往龍山鎮的公路旁,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那里交通便利,樹木蔥蘢,每到春夏之交,油菜花、向陽花、槐花等各種鮮花花團錦簇,競相綻放,涓涓溪流從村頭溝底流過,一幅壯美詩意田園畫面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縣第十七屆人大代表、中盛源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青年養蜂人馬旭峰放飛夢想和編織甜蜜事業的地方。

談起近些年生活發生的變化,馬旭峰感慨地說:“今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70年來,張家川縣發展變化深入人心,滄桑巨變親身經歷,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我見證了家鄉新時代巨大的發展變化,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明顯提高。”

記者來到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馬旭峰與妻子正在廠部打理蜂箱。從2000年開始至今,這對伉儷情深的中年夫婦養殖蜜蜂已有20余年,說起當初為何要從事養蜂行業,馬旭峰感慨萬千:“有好多朋友曾問我,你為什么熱衷于蜜蜂養殖行業,說白了,一是源于傳承,因為父輩從事養蜂行業30多年,父輩對我的言傳身教比較深刻。二是源于熱愛,首先蜜蜂對農作物、林果的傳花授粉貢獻很大。三是國家提倡文旅農康產業融合發展,人們對康養越來越重視,蜂產品都是綠色環保無污染食品,長期食用對人體都有很大的好處,百利而無一害。”

說起如何調動蜜蜂積極性、提高蜜蜂產蜜量、分辨花粉蜂蜜種類……馬旭峰如數家珍。但他卻有另外的擔憂,養蜂需野外作業,基本靠手工操作,光收集蜂蜜就有十幾道工序,養蜂人要比蜜蜂更勤快,周期長,見效慢,現在的年輕人都吃不了這個苦,耐不下這個性子,都不愿干這一行了。像他這個年齡段養殖蜜蜂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當年一起學習養蜂的十幾個同鄉陸續轉行,現在只剩下他與另外一家還在堅持,就是這份堅持,讓他嘗到了“甜頭”。

“相對于全國追趕花期的‘移動’養蜂采蜜方式,我更喜歡相對穩定的‘蹲點’式養蜂。隨著國家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我看見家鄉的山綠了、水清了、路邊的花草也多了,這就是最好的養蜂環境。”

說起蜜蜂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效益,馬旭峰高興地說:“以前,一箱蜂一年最多能產5至20斤蜂蜜,現在隨著生態環境變好,縣委、縣政府支持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蜜蜂可采的花種類、數量都比以前多了,如今一個蜂箱三天能產200斤蜂蜜。我現在有1600多蜂箱,2300多群,年產系列純天然蜂蜜80至100噸,蜂王漿2000斤,每年可以為我帶來數萬元的收入,生活由苦到甜的轉變,得益于我這些勤勞的小蜜蜂。”

近些年,張家川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搶抓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時機,全力推進國土綠化提升、嚴管森林資源,不斷拓展生態空間,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著力提升“綠化、美化、效益化”水平,全縣林草工作得到了全面發展。“繁花似錦、鳥語花香成了我縣良好生態環境的標配,為助推全縣文旅農康產業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使我的養蜂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馬旭峰說,“中盛源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成立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和技術不斷提升,從以前的一個小作坊,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集蜜蜂養殖、繁育,蜂產品深加工、儲存、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蜂業企業。幫扶和帶動脫貧戶50多戶,脫貧人員200多人,每年為村民分紅30余萬元,帶動一般農戶創業36人,引領全縣各鄉鎮蜂業愛好者分散家養蜜蜂約5000群左右。”
談及今后的發展,馬旭峰目標清晰,信心滿滿,“我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扎根基層、聯系群眾是我的職責和優勢所在,我將持續發揮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謀劃成立養蜂協會,延伸產業鏈,把我多年的養蜂經驗傳授給更多的人,帶動家鄉廣大群眾創業致富,共享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