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近年來,張家川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縣經濟發展明顯增強、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越來越美、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累累碩果的背后是張家川兒女的勇擔使命,“拼”字當頭。為充分展示全縣各行各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從即日起,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網站、“印象張家川”客戶端等媒體平臺開設【阿陽人物】專欄,聚焦他們善于作為、實績突出的火熱實踐事跡,講述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激發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新時代奮進力量,進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干勁,開拓進取、奮勇爭先,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苦干實干精神,傾力打造民族地區轉型升級示范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張家川貢獻力量。

當你在博物館的展廳里為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嘆為觀止時,是否想過沒有展出的文物又在哪里?又是誰來保護這些寶貴的珍品呢?展廳里的文化遺產一次次綻放光芒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代代博物館文博人對文化遺產的悉心呵護與默默付出。今天我們對話張家川縣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王文斌,聽聽他與文物背后的故事。

我是怎么樣喜歡上考古,又是怎么樣喜歡上文物的,這個時間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是回想起求學、工作的經歷,在這二十年來,我都在與歷史、文物相關的地方打轉,身份也從歷史文物愛好者轉變成為文物的從業者、守護者、宣傳者和研究者。無論身份怎么樣轉變,始終不變的是與文物相伴,與歷史相隨。

對我來說是非常幸運的,在大學期間學習了比較喜歡的歷史專業,剛參加工作之后就參與了2006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馬家塬遺址發掘工作,在考古工地跟隨考古所的專家、老師進行學習,看著出土的一件件文物,我才真正的理解了書本上所說的隨葬明器以及古人“事死如事生”指的是什么。這大概就是文物給我上的第一節課。

文物是一條紐帶。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文物,它們大多都是古人丟棄的生活垃圾,在其他人眼里價值不高,但是在我們眼里卻將他們視為珍寶,從這些“破爛”中研究歷史和文化,探尋這些盆盆罐罐背后的信息,透物見人,從這些信息中來探尋古人類的活動軌跡與社會生活。這時,我才開始認識到文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們身上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它們穿越千年時間而來,向我們述說它們所經歷的事情,尤其是當我在某一片陶片或者某一個陶器上發現了制造者的指紋時,他的指紋穿越了千年,與我的指紋相觸碰,讓我感覺到仿佛在與古人對話。

文物是傳播者。2006年大學畢業后,我有幸來到博物館工作,成為藏品保管部的一名保管員,文物真正成為了我的日常,身份從文物愛好者轉變成為文物保管者、守護者。身份的轉變意味著工作重心與關注重點的轉變,還有思維模式的轉變。

文物出土、修復、保存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及時與觀眾見面。布展過程中,每一道工序我們文博人都精心設計、認真負責。針對不同的文物屬性需要采取不同的燈光設計和效果的展示;文物保管與展出中對溫度、濕度的恒溫系統控制;針對不同受眾的講解詞的修正與修改;文物標識牌的設計等等工序,都是為了讓受眾能更加通俗易懂的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事業,多次對于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作為一名文博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的職責就是保護好、傳承好、研究好文物,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作為我的工作準則,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認真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立足于張家川縣博物館館藏文物資源,創新文物闡釋傳播,挖掘文物背后的多重價值,讓文物活起來。推動文物活化成果走向大眾,更好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