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下基層”的重要批示精神,更好地展示全縣在經濟運行、社會發展等各領域取得的成績,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四下基層”全媒體采訪小組,深入張家川縣各鄉鎮、基層一線,采寫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以在全社會引起共鳴、推動共識、形成共振,激發奮進的強大正能量,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濃厚氛圍。
時至初冬,天氣漸冷,但在恭門鎮城子村的半夏種植基地內,人們正忙著對半夏進行采挖,田間地頭到處是一片忙碌和豐收景象。

“2023年流轉30畝土地種植半夏,投入四十余萬元,收獲后每畝收益可達1.5萬元左右,帶動周邊勞動力30余人就業增收,每人每天務工收入100元左右,通過種植半夏,效益可觀。當下,我又流轉了50畝土地,準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正在田間忙碌的恭門鎮靈臺村良子家庭農場負責人朱梓良告訴記者。

產業興旺離不開政策支持。今年以來,恭門鎮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結合各村產業優勢,依托資源稟賦,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核心目標,突出“一村一品”,以土地流轉方式在城子、西關、麻崖、靈臺等村大力發展半夏等特色中藥材種植,健全中藥材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

據恭門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曉龍介紹,2023年,恭門鎮立足半夏種植收入高,聯農帶農效益好的實際,引進3個經營主體,種植半夏150余畝,每畝純收益15000余元,每畝支付流轉土地和用工費用10000元,真正讓經營主體和群眾都嘗到了甜頭!自9月以來,恭門鎮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落實“四下基層”精神,鎮上領導干部現場辦公,解決流轉土地和脫貧人口用工等難題,大力支持半夏種植!至目前,種植半夏主體從3個增加到6個,種植面積由150余畝增加到了350余畝。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