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的時候還可以加入新中式元素,這樣編出來的小筐更受歡迎。”一見到記者,張家川縣大陽鎮河李村村民楊秀珍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自己的編制心得。嘴上說著,雙手卻忙活不停,不一會兒,一個金元寶樣式的小筐已見雛形。“一個小筐我能賺十幾塊錢,主要是喜歡,也就愿意花時間去摸索。”

老傳統遇上新思維。這些時尚的編織籃子都是楊秀珍夫婦閑暇之余編制的。說起用新材料編織籃子的想法,來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到手工編織籃,當時就愛不釋手,想到編制手提編織籃,買菜、裝小物件不僅好看還方便,于是便萌生了自己手工制作一個的想法。

楊秀珍從小就愛縫縫補補,勾勾織織,有一雙巧手。走進他們家,一進屋,桌面上擺著各式各樣的編織籃和剪刀,地板上零零散散地放著顏色各異的編織條。

“起初,我用平常積攢的捆地板的灰帶子來做,但是那種料子又硬又糙,做出來的籃子不美觀,后來到網上采購了質地更為細膩光滑的新材料—PP軟料作為編織材料。”楊秀珍告訴記者,原本做出來的籃子只想著自己用用,沒想到丈夫李小勤建議她嘗試制作網上流行的編織籃。“我想閑著也沒事做,就嘗試了一下”。沒想到,經過5年多的摸索,現在可以制作出形狀各異,花色不同的籃子了。

匠心籃子賣相好。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張家川縣舉辦的一年一度豐收節上,楊秀珍的編織籃大放異彩,一經亮相就受到了來往路人搶購。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中,編織籃被搶購一空,這一成績遠超出了楊秀珍夫婦的預期。

“原本抱著能賣多少賣多少的心態,沒想到大家熱情這么高,樣品都售罄了。許多未能及時購買的顧客還特意加了我的微信,等著下一批籃子預購。”楊秀珍笑道。

首次“上市”的巨大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楊秀珍夫婦,更加堅定了他們繼續制作編織籃的決心。為了迎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品味,楊秀珍對手柄到鉚釘的每一處細節都進行了精心設計。特別是在手柄和籃筐連接處的鉚釘選擇上,楊秀珍更是耗費了數周時間,從六款鉚釘中精挑細選出一款既保證質量又兼具質感的鉚釘。“優質的鉚釘才能保證籃子的使用壽命長久,顧客用著也放心。”楊秀珍表示。

此外,楊秀珍還敏銳地察覺到,抓住女性的消費眼球,就等于抓住了市場主體,并設計出好幾款編制包包,慵懶嫻適的大包包,可愛迷人的斜挎包,一經亮相,格外吸睛,許多顧客紛紛回頭求購,更有一些顧客慕名而來。記者看到,楊秀珍家中的存貨中,新中式款已經售罄,只剩樣品。
不忘初心傳手藝。“學員們很熱情,學得特別快。我還是第一次當著這么多人的面上課。”近日,在大陽鎮老年人活動中心,楊秀珍作為老師登上講臺,向前來學習的婦女們傳授編織籃的制作方法。

編織籃走紅后,楊秀珍并未急于在家制作,而是將她的熱情與精力轉向了教學。于她而言,編織手藝是歷代手藝人智慧的結晶,她希望通過授課讓更多的村落新生代手藝人來傳承這一“老底子”手藝,同時也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隨著籃子越賣越好,楊秀珍夫婦的視野也不再局限于熟人介紹,她決心拓寬銷售渠道,采取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策略,為編織籃打造獨樹一幟的品牌。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