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張家川縣的小麥陸續進入返青期。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國家科技特派團成員深入一線,為小麥返青田間管護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助力當地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

在張家川縣的各個小麥種植區域,科技特派團成員分組行動,走進麥田,仔細查看小麥的苗情、墑情以及病蟲害發生情況。他們蹲下身子,撥開麥苗,認真觀察小麥根系的生長狀況,并與種植戶們進行深入交流,詳細了解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科技特派團小麥產業組組長、甘肅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表示,小麥是張家川縣的重要糧食作物,縣委縣政府很重視小麥生產,科技特派團來之后張家川縣配合的非常好。針對張家川縣小麥產業上存在的問題開展工作,第一是小麥的品種選育,選育最適合本地的小麥品種,把一些老品種換下來,這兩年推廣了一些新品種;第二是關鍵技術集成應用,主要是規范化播種技術,存在播量大、播期偏早等問題,這兩年通過科技特派團的工作,推廣晚播、精量播種、藥劑拌種等,提高播種質量,達到苗齊、苗全、苗勻、苗壯的效果,為豐產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兩種方法配套和一些項目的支撐,達到大面積單產提升,確保糧食安全。這兩年張家川也著力打造良種基地,不但為張家川服務,還為周邊縣區服務。
今年,在小麥返青田間管護的關鍵時期,科技特派團再次發力,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們排憂解難,將科技的力量注入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他們的努力不僅為今年小麥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張家川縣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現場指導,科技特派團還舉辦了多場小麥返青田間管護技術培訓班,邀請種植戶、農技人員參加。在培訓班上,專家們通過圖文并茂的講解和實際案例分析,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小麥返青期的管理要點、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農業新技術的應用。“以前我們都是憑經驗種地,對很多新技術不太了解。通過科技特派團的培訓,我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知識,對今年小麥豐收更有信心了。”一位參加培訓的種植戶說道。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科技賦能農業產業成為關鍵驅動力。記者深入張家川鎮劉家村馬鈴薯基地,實地探訪科技特派團馬鈴薯產業組如何以科技為筆,繪就馬鈴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新畫卷。
自2022年進駐張家川以來,科技特派團馬鈴薯產業組在組長、天水市農科所薯類研究中心調研員呂汰的帶領下,扎根鄉土,真抓實干,圍繞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科技特派團馬鈴薯產業組組長、天水市農科所薯類研究中心調研員呂汰說:“我們科技特派團進駐張家川已經三年,我們這幾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從技術方面首先引進了適合咱們張家川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第二開展了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方面的研究,篩選出適宜本地的種植模式,解決張家川縣播種機械化程度低的難題,開發了全程機械化種植的技術規程,為張家川馬鈴薯種植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技術培訓,利用我們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的技術力量,邀請全國知名專家為我們的企業、合作社、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將最新的種植技術傳授下來。第三從技術服務方面針對馬鈴薯的種植區域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解決生產中的問題,輻射到張家川的所有鄉鎮。另外培養一些留得住、用的上的當地的技術人才。”
縣農業農村局種子管理站站長馬青杰說:“國家科技特派團的馬鈴薯產業組到張家川以后全產業鏈打造馬鈴薯產業,從馬鈴薯種子的脫毒、擴繁開始打造了劉家村的馬鈴薯種子生產基地,從組排樓、光照室、馬鈴薯儲藏窖、原原種儲藏庫等方面著手,引進了一家企業,在特派團的指導下帶動當地230多家企業開始種植馬鈴薯。從22年到24年累計有500多家合作社參與種植馬鈴薯,特派團全程進行指導,從傳統的耕作上升為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的產量從之前的平均不足1.5噸到現在好多地方達到了3噸以上,最高的達到5噸。科技特派團還為咱們爭取項目,在項目的帶動下指導建立了龍山鎮的淀粉廠,在馬鈴薯的賣難問題上也得到了解決。”

自2024年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工作開展以來,張家川縣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團的幫扶力量,圍繞小麥、馬鈴薯等產業發展,在產業技術指導、品種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幫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科技特派團幫助當地引進新品種,建設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有效提升了張家川縣農業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

未來,張家川縣將繼續加強與科技特派團的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農業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