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東西部“組團式”援派政策的深入推進,“組團式”教育人才幫扶如同一縷春風,吹進了張家川縣的校園,為當地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實驗中學:“師帶徒模式”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張家川縣實驗中學作為中組部等八部委聯合確定的東西部“組團式”援派受援校,近兩年學校圍繞“四個提升”精準發力,明確了規范化、特色化、優質化的三年發展路徑。
在管理模式上,學校創新推行“級部式”管理,各年級獨立組建綜合小組、師資力量下沉,打造班主任、青年教師、教備組長及黨員先鋒等5支核心隊伍,為學校發展筑牢人才根基。教研教改層面,學校優化教研組與備課組日常管理,嚴格落實“四定”與“四統一”制度,成功引入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理科普教師幫扶項目和資金投入。

“考慮學校全寄宿管理的特點,我們對學生心理健康格外關注。不僅在各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各班每月開展心理班會,還在每年3月和9月進行全校心理篩查,首屆高三年級積極心理學游園會贏得了師生的廣泛贊譽。”縣實驗中學校長、“組團式”教育人才幫扶團隊成員高強介紹說。
張家川縣實驗中學在“組團式”幫扶團隊的支持下,將“師帶徒模式”作為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舉措。學校專門制定了詳細的“師徒結對”計劃,明確了師傅和徒弟的職責與任務。師傅們不僅在教學方法、課堂管理等方面給予徒弟悉心指導,還關注他們的職業規劃和個人發展。在日常教學中,師傅們會定期走進徒弟的課堂,進行聽課和評課,及時指出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師傅們還會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和經驗,幫助徒弟們少走彎路、提升能力水平。

“幫扶老師來之后,帶來了很多新想法。以前上課多是說教式,現在我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組織小組討論、項目實踐,學生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氛圍活躍多了。”縣實驗中學青年教師小李深有感觸地說。學校教科研主任劉偉介紹,隨著“組團式”幫扶團隊進駐學校,教育教學、教學科研及教師培養都取得了明顯提升和進步,課堂也從傳統模式逐步轉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通過“師帶徒”,骨干教師在教育教學上有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各級賽課、課題研究等實現了新突破,為學校長遠發展打牢了基礎。
縣實驗中學黨總支書記馬文喜表示,自2022年8月至今,“組團式”教育人才先后派來兩批幫扶教師,為學校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在教育教學管理上,學校引入先進經驗,實現中層干部公開競選;教師隊伍培養方面,借助幫扶資源,教師赴天津多所名校參觀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學生禮儀方面,“國旗班”走向規范化,文明禮儀教育得到加強。尤其在數學、英語、心理教育等薄弱學科,幫扶成效顯著。

職教中心:“青藍工程”育新人創特色促發展
在張家川縣職教中心,“組團式”教育人才幫扶同樣帶來了新氣象。學校借鑒“師帶徒模式”的成功經驗,深入實施“青藍工程”,旨在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骨干隊伍,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組團式”幫扶團隊教師帶來的先進教育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如“項目式學習”“分層教學法”等,與張家川縣傳統教學理念碰撞交融,幫扶教師隨堂聽課、課后指導。新入職教師虎雪兒初到崗位時,在教學方法與課堂管理上略顯青澀,幸得教學經驗豐富的師傅王淑青老師指導,不僅在教學上耐心引領、還鼓勵其參與教學研究與改革。在王淑青老師的幫助下,虎雪兒逐漸掌握教學技巧,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組團式”幫扶團隊教師王淑青介紹,“天津市的教育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與創新思維培養及課程思政理念。我和徒弟們交流時,著重強調課堂上以問題為導向,逐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起初,徒弟們有疑惑怕不可行,但經過多次研討和實踐,她們逐漸認可并嘗試運用,課堂上學生主體效果逐漸提升,徒弟們的課程思政理念明顯增強。”

在“組團式”幫扶和“青藍工程”的政策推動下,縣職教中心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學校也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研究型教師人才和新生力量,他們在各類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
縣職教中心主任、“組團式”教育人才幫扶團隊成員劉寶慶來校后積極創新,不僅聚焦“四個提升”創新幫扶模式,聯合秦安縣職專、麥積區職專成立天水市“組團式”幫扶職教聯盟,同時深化校際合作,設立濱海新區“李子艷名師工作站”,并推動學校融入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思政聯盟。

劉寶慶介紹,在教師隊伍培訓培養上,幫扶團隊注重“輸血”與“造血”并重,充分發揮7位幫扶老師的引領作用,在教學研究、學生技能大賽指導、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科研等方面實行“師帶徒”“一對一”幫扶機制。在學生培養方面,幫扶團隊注重“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創新組織開設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學校成功加入北京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為職教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實習就業機會。此外,幫扶團隊還通過“1+X”的培訓,讓學生獲得專業技能培訓證書,為他們今后出彩的人生打好扎實的基礎。
“組團式”教育人才幫扶為張家川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創新動能和活力,更為可喜的是“師帶徒模式”有力激活了張家川縣教育的“一池春水”。
(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