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家川縣,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一系列務實有效的舉措讓這座縣城充滿了溫暖與活力,也為群眾的幸福生活筑牢了堅實根基。
高效綜治暖民心
清晨八點半,張家川縣綜治中心的大廳里已是人來人往。工作人員們早早待崗,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為前來求助的群眾排憂解難。

一位年輕人匆匆走進大廳,向工作人員傾訴自己長期以來的困擾和擔憂。心理輔導人員專注傾聽,引導她通過擺放沙盤的方式,探尋內心問題根源,并運用專業方法進行心理疏導。另一邊,討薪成功的韋女士難掩喜悅,感激地說:“真沒想到綜治中心的工作人員這么盡心盡責,這么快就幫我要到了工資,太感謝你們了!”

張家川鎮西街村的李梅也對綜治中心贊不絕口:“我家修房時,管道鋪好了卻沒通水。向綜治中心反映后,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只用了三個工作日,就和供水公司協調好,順利通了水,一點沒耽誤工期。他們辦事效率真高,為他們點贊!”

綜治中心作為社會治理的核心樞紐,每日都上演著這樣溫暖高效的場景。在社情民意的收集與處理上,累計接收8203件群眾反饋問題,憑借高效協調機制與積極作為,切實回應了群眾的急難愁盼。
法治教育為愛護航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根基,法治教育則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指引。張家川縣高度重視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科技館一樓建成新時代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實踐中心。自2025年1月份以來,累計完成30余場次法治宣傳,覆蓋全縣10所中小學校,4000余名師生從中受益。

實驗中學的學生們一踏入實踐中心,就被豐富多元的展示形式所吸引。高二十四班的馬俊感慨道:“以前對很多法律知識一知半解,更不懂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來到這里后,生動的案例和有趣的展示方式讓我大開眼界。模擬法庭對校園欺凌案件的審理,讓我深刻認識到其嚴重危害,不僅傷害受害者,欺凌者也會受法律制裁。還有動漫形式的法律小故事,讓我輕松記住了許多與我們青少年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我的法律知識,更讓我懂得如何用法律維護權益,對我的成長幫助很大!

張家川縣整合學校、政法、司法等多方資源開展法治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了青少年法治素養,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和社區的法治氛圍,形成良好的法治傳播效應。
情法交融化糾紛
矛盾糾紛調解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沿防線,馬關司法所的“金牌調解能手”李雙雙調解矛盾很有“能耐”。自1998年投身基層工作以來,他已成功調解矛盾糾紛500多件。

見到李雙雙時,他正要去馬如崗家里調解,經當事人同意后,也親身參與了矛盾調解的整個過程。馬關鎮石川村的馬如崗與楊安安因地界歸屬問題發生激烈沖突,雙方各執一詞,矛盾劍拔弩張。李雙雙得知后迅速趕到現場,先穩定住雙方情緒,再分別溝通,了解事情來龍去脈。原來,由于地界標識長期不清,雙方對地界認知產生分歧。李雙雙查閱歷史資料、走訪鄰居,找到了確鑿依據,同時從鄰里情誼出發耐心勸解。經過多次溝通調解,兩家人最終和解,明確了地界歸屬,還承諾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像這樣的案例在全縣調解工作中屢見不鮮。調解人員堅守公平公正原則,懷揣為民解憂情懷,將情與法巧妙融合,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為社會和諧穩定筑牢了堅實防線,讓法治陽光溫暖每一個角落,體現了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和人性化,踐行了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
基層綜治筑根基
基層綜治中心的規范化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石。張家川縣持續加大力度推進鄉鎮綜治中心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升級設施設備,打造高效、便捷、貼心的基層治理平臺。

走進胡川鎮綜治中心,標準化的接待大廳寬敞明亮。司法所所長米學文及派出所人員曾在這里成功調解很多矛盾糾紛,難度最大的是趙大爺的贍養矛盾。趙大爺年逾古稀,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兒子卻相互推諉不愿照顧。米學文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與兄弟倆多次溝通,耐心疏導。最終,兄弟倆認識到錯誤,放下分歧,共同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趙大爺生活有了保障,臉上重展笑容,緊張的家庭關系也得以緩和,鄰里紛紛稱贊。
胡川鎮綜治中心的這一成功案例,只是張家川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個縮影。通過不斷加強基層綜治建設,張家川縣正逐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邁進。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