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好春光,田間農事忙。當下正值春季農忙好時節,走進張家川縣張棉驛鄉,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忙著種植中藥材,播撒下一年的希望,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藥香。

張棉驛鄉地處林緣山區,植被覆蓋率高,氣候濕潤且光照充足,具備發展中藥材種植的天然優勢。近年來,張棉驛鄉立足資源稟賦,主動融入全縣“4+2”現代產業體系,把中藥材種植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
在盤山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數十名村民正分工協作,熟練地進行著翻土、起壟、播種、覆土等工作。“這幾天天氣好,墑情也不錯,正是種藥材的好時候,大家都干勁十足。”盤山村黨支部書記馬明明介紹道:“獨活市場需求大,價格也穩定,我們合作社牽頭,組織村民一起種,從種植技術到銷售渠道,都有保障,大家積極性都很高。我們村今年計劃種植500畝獨活,目前種植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為了提高種植效益,村里還邀請了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從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廟川村則把重點放在了款冬花種植上。今年,廟川村通過集中預留、置換和流轉土地,種植款冬花近500畝。廟川村黨支部書記張歲平說:“款冬花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市場前景廣闊。去年我們試種了一部分,收益不錯,今年就擴大了種植規模,在發展壯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同時,還為村民提供了不少務工崗位,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村民們都很滿意。”

廟川村村民李大爺高興地說:“以前我們主要種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收入不高。這幾年村里引導我們種中藥材,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而且種植、管護、采收的時候,村里還會組織我們去基地務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張棉驛鄉副鄉長李家延表示,為推動中藥材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張棉驛鄉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整合土地、資金、人力等資源,實現規模化種植;另一方面,加強與市場主體的合作,拓寬銷售渠道,降低市場風險。同時,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培訓等方式,激發農戶的種植積極性,讓更多群眾參與到中藥材產業中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擔糧。張棉驛鄉全鄉上下的繁忙春景,正是該鄉做強特色產業的生動縮影。截至目前,張棉驛鄉已在盤山、廟川、馬夭、田灣等村發展種植獨活、款冬花、黃芪等中藥材2000余畝。中藥材產業不僅讓閑置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當地群眾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據了解,中藥材從種植到管護、采收,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為周邊村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村民們既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又能在家門口務工掙錢,實現了“一份土地,多份收入” 。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