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張家川縣恭門鎮正悄然上演著一場令人矚目的華麗蝶變。近日,恭門鎮河北村、麻崖村村民自發行動起來,自籌資金開展村內道路硬化工程,成為當地鄉村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是村民從“要我建設”到“我要建設”意識轉變的有力見證。

曾經,恭門鎮河北村和麻山村的道路猶如鄉村發展的羈絆。晴天,塵土飛揚,遮蔽了村民前行的視野;雨天,泥濘滿途,困住了鄉村發展的腳步。道路不暢,不僅讓村民出行艱難,更成為農產品外銷的“攔路虎”,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的議題上,村民大多處于被動等待的狀態,將改善的希望寄托于政府力量,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村民們逐漸意識到,鄉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生活需要自己去創造。

一場關于道路的“自我救贖”悄然拉開帷幕。當自籌資金修路的提議一經提出,便迅速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從垂暮老人到熱血青年,大家紛紛慷慨解囊,毫不猶豫地掏出積蓄。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也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支持,他們深知家鄉的發展是自己永遠的牽掛。
河北村黨支部書記范文斌介紹道:“按照鎮黨委、鎮政府的要求,我村積極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動員群眾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通過動員群眾投資投勞壓管道2700余米,砌護坡7處、鋪設鋼筋網片500余平方米。群眾投資合計35萬多元。通過群眾積極參與將‘要我’建設轉變為‘我要’建設。下一步我村將再動員群眾參與到鄉村綠化之中,真正實現了鄉村振興共建共制共享的格局。”

資金到位后,村民們的建設熱情愈發高漲。他們自發組織起來,深度參與到修路的每一個環節。有的村民主動擔任質量監督員,每天堅守在施工現場,對每一處施工細節都嚴格把關;有的村民則化身為后勤保障員,為施工隊伍提供食物和水以及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整個修路過程中,村民們展現出了高度的團結與協作精神,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出使,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全力以赴。
“以前村里的路實在難走,我們村在山上,出門特別不方便。現在好了,自己動手修路,以后的日子肯定越過越有盼頭!”河北村村民王紅育的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恭門鎮村民自籌資金硬化道路,通過參與建設,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顯著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恭門鎮的實踐,為我縣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這一實踐充分證明,政府引導與群眾主體相結合,“輸血”與“造血”雙輪驅動,能夠激發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如鎮黨委書記妥寶玉所言:“這條路修通的不僅是地理距離,更是干群之間的‘心距’。”

近年來,恭門鎮持續在完善基礎設施,壯大鄉村產業,守護綠水青山等方面發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當越來越多的村莊以恭門鎮鄉村建設為榜樣,讓群眾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角”,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必將更加絢麗多彩。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