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力繁重的傳統養殖到智慧高效的數字牧場,張家川縣川王鎮馬山養雞場的轉型之路,正成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這座以智能化為核心驅動力的現代化養殖基地,不僅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大幅躍升,更構建起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踏入養雞場,映入眼簾的是智能化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徹底刷新了人們對傳統養殖的固有認知。全自動喂料系統宛如精準的“智能營養師”,依據預設程序,將科學配比的飼料精準輸送至每一處雞籠。傳輸帶式清糞裝置全天候不間斷作業,快速將雞糞轉運至處理區域,雞舍內空氣清新,一改往日異味彌漫的狀況。環境控制系統借助密布的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氨氣濃度等關鍵環境指標,一旦數據出現異常,通風、溫控設備便會立即啟動調節,為蛋雞創造舒適穩定的生長環境。

記者看到,在一排排整齊的雞籠中,蛋雞精神抖擻,“咯咯咯”的叫聲此起彼伏。工作人員熟練地操作著自動化設備,收集、分揀雞蛋,運輸車輛也在一旁等待,準備將新鮮的雞蛋運往各地市場。
“馬山養雞場引進全自動化養殖設備,實現了自動上料、自動投食、自動撿蛋、自動收集雞糞的全流程自動化,極大節省了人力成本,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收集的雞糞售往川王鎮禾瑞有機肥廠,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了生態環境保護。”馬山養雞場場長王夜黑言語間滿是感慨,“智能化讓養殖效率實現了數十倍的提升,以前3個人管理1000只雞都忙得不可開交,現在1個人就能輕松照料上萬只蛋雞。”

據川王鎮西崖村黨支部書記李永紅介紹, 川王鎮馬山養雞場總投資410多萬元,占地面積26畝,蛋雞總容量3.5萬只。根據產業發展“四個一批”總體目標,于2024年10月將養雞場盤活,并于同年12月引進縣創裕農發公司進行合作,按照村黨支部+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預計2025年雞場純收入14萬元,為村集體分紅8.5萬元,帶動本村12名勞動力在雞場務工,每人年增收2萬多元。目前,雞場蛋雞存欄量23000多只,日產蛋22000多枚,產蛋率達95%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憑借穩定可靠的蛋品質量與高效的生產模式,其精心打造的“祥羽”品牌雞蛋,通過電商平臺與線下商超雙渠道并行的銷售策略,暢銷周邊各大城市,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我們構建起了全鏈條質量管控體系,從雞苗選育、科學飼喂到包裝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控,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有力保障了產品的高品質。”王夜黑介紹道。

在生態環保領域,養雞場更是探索出創新發展路徑,將雞糞變廢為寶,售賣給附近的有機肥廠。雞糞經過高溫發酵處理后,搖身一變成為優質生物有機肥,不僅妥善解決了養殖污染難題,還助力周邊農田實現綠色種植,成功構建起“養殖—肥料—種植”的生態閉環。
談及未來,養雞場負責人王夜黑滿懷信心:“我們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拓展銷售渠道,開發雞蛋深加工產品,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從傳統散養到智能養殖的華麗蛻變,川王鎮馬山養雞場正以科技為筆,繪就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為當地傳統養殖業的轉型升級樹立了優秀典范。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