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家川縣川王鎮鐵洼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仿若進入一幅充滿生機與溫馨的田園畫卷。嶄新的房屋錯落有致,青色琉璃瓦與白色外墻相得益彰,在陽光的輕撫下閃耀著希望的光芒。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巷道里綠植搖曳,處處洋溢著安居樂業的祥和氛圍。

走進三排的巷道遇見從禾瑞生態有機肥廠剛下班的松樹灣村搬遷群眾海國杰,他家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衛生間里水沖式廁所、淋浴、熱水器等基礎配套設施齊全。廚房的熱水壺壺嘴不斷涌出裊裊白汽,滾燙的水霧在陽光里翻涌升騰,恰似他們蒸蒸日上、熱氣騰騰的新生活。

海國杰談及這次搬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以前住在高山上,就像住在‘險窩’里,每到下雪天,路滑得根本下不來,心就怦怦直跳,別提多害怕了。”海國杰感慨地說道,“如今啊,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把我們從危險的山上搬到了平坦的川里。政府不僅把院子、巷道都硬化得平平整整,還建起了寬敞亮堂的兩層樓,我們只要拎包入住就行,這感覺就像做夢一樣。現在去化肥廠上班也方便多了,每個月工資能領4500元,真的打心底里感謝!”

過去,像他這樣的高山群眾,長期面臨山體滑坡、道路阻斷等安全隱患,生活極為不便。和海國杰一樣,便利的生活設施和安心的住房條件更是讓搬遷群眾米廣成打心眼里高興。

哈溝村搬遷群眾米廣成激動地說:“我是哈溝村的,以前山體滑坡、道路不便,一到秋后下雨,房子也不穩當,住得實在不踏實。搬到鐵洼新農村后,娃娃上學方便多了,趕集也輕松,我這心里可算是踏實了。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關懷,我們都記在心里。而且這新農村有廣場、有娛樂場地,各方面環境都好得很,住在這里非常舒服!”
自從搬到新居后,米廣成和妻子每天早早起來打掃巷道衛生、給花壇里的綠植澆水,然后再打掃庭院衛生、喂雞喂鴿子。“以前哪敢想能住上這么敞亮的樓房!現在每天不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心里就覺得不踏實!”窗明幾凈的房間里,每個角落都打理得纖塵不染。陽光穿過剛擦凈的玻璃窗,在光潔的地板上跳躍,映照著兩人臉上藏不住的幸福。

川王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位于鐵洼村,安置搬遷群眾130戶656人,目前一期79戶已全部入住,工程附屬設施綜合文化廣場、日間照料中心、綠化正在不斷完善中。

群眾不光要住得穩,還要能致富。川王鎮深挖優勢產業,多元培育產業,打造增收新引擎。川王鎮鐵洼村黨支部書記馬錦說,我們依托鐵洼村周邊凡納濱對蝦養殖基地、有機肥廠、陽光玫瑰葡萄園、海灣村種養殖合作社,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務工,不斷增加群眾收入。
近年來,張家川縣川王鎮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紓民困、解民憂”的惠民工程高質量推進,按照“應搬盡搬、應搬早搬、應搬必搬”的原則,讓群眾“搬”來好日子,“搬”進幸福里。在搬遷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從選址規劃到房屋建設,從基礎設施配套到后續產業發展,都進行了精心謀劃和部署。

為了讓搬遷群眾快速融入,川王鎮以黨建為引領,強化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功能,推行“黨支部引領、網格化管理、群團參與”的基層治理模式,舉辦“精神文明表彰”“迎新年文藝匯演”“村BA”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增進搬遷群眾與周邊群眾交往,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
一棟棟嶄新的民居,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見證了川王鎮生態搬遷的溫暖實踐。今后,隨著周邊配套產業的持續發展,搬遷群眾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在這片新家園里續寫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