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20時至3日08時,張家川縣迎來入汛以來最強降水。其中閆家鄉、馬鹿鎮、平安鄉、恭門鎮出現大暴雨,胡川鎮、劉堡鎮、張家川鎮、大陽鎮、木河鄉等達暴雨量級,其余鄉鎮普降中到大雨。全縣最大降水量出現在閆家大場,達132.0毫米,城區降水量65.8毫米。
針對此次降水過程,張家川縣氣象局高度重視,提前安排,強化值班值守,高效開展服務,為政府及各部門全力應對強降水天氣過程提供決策支撐。提前對全縣35個區域自動氣象站、1個國家站進行全面巡檢維護,重點排查雨量傳感器等關鍵設備,確保數據采集精準、傳輸穩定,為監測預警提供可靠技術支撐。同時,配備應急搶修小組隨時待命,為降水過程的實時監測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面對強降水,張家川縣氣象局應時而動,提前在7月1日制作降水專題,通過短信、微信、融媒體公眾號等方式對外服務。2日17時與自然資源、水務局聯合會商,發布地質災害Ш級(黃色)和山洪災害Ⅲ級(黃色)風險預警,提請相關單位做好監測預警,加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應對防范工作。
2日17時啟動重大氣象保障(暴雨)Ⅳ級應急響應,全體人員進入應急保障狀態;19時07分發布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20 時56分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22時59分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3日02時,與自然資源、水務局再次會商,升級氣象風險預警為害II級(橙色)。

過程期間,縣氣象局緊盯雷達回波和雨情變化,建立“分鐘級”監測預警機制,對出現短時強降水的鄉鎮實行“點對點”精準叫應。先后對胡川、大陽、張家川、平安、馬鹿、閆家、恭門等強降雨鄉鎮的主要負責人和應急責任人開展多輪次叫應提醒,累計電話叫應85次,確保預警信息“發得出、傳得快、收得到”。
此次過程中,張家川縣氣象局與縣自然資源、水務、應急管理等部門密切聯動,建立“預報預警-應急響應-災害防御”的全鏈條應對機制,為防災減災爭取了寶貴時間,有效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