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張家川大地,暑氣漸濃,田間地頭的馬鈴薯卻正悄然書寫著“土疙瘩”變“金豆豆”的振興傳奇。

在張家川鎮劉家村的脫毒種薯基地,育苗網棚內綠意盎然:一排排脫毒種苗郁郁蔥蔥,沿著磚石小徑整齊排布,在夏日里舒展枝葉,蓬勃生長。基地新建的組培樓、研發樓與連棟溫室設備齊全,組培樓先前培育的新苗已移栽至網棚,株株長勢喜人;眼下,基地正忙著培育新一批脫毒種苗。

“我們組培樓培育的新苗已經移栽,計劃開始培育新的種苗,有了組培樓再不用從外面購買種苗了。”張家川縣脫毒種薯基地技術負責人王潤英介紹,“我們基地引進定西市先進的培育、種植技術已經三年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新建成的脫毒馬鈴薯種苗生產組培樓、研發樓、連棟溫室等配套設施,讓我們形成了 ‘脫毒苗—原原種—原種’的全鏈條生產體系。”

50座育苗網棚全部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青薯9號、隴薯15號等14個品種生長正旺,工人們穿梭其間,忙著噴藥、除草,細心固定網棚的防蟲網,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種洋芋憑經驗,現在得看數據和技術。”30歲的基地工人王芳手里的記錄表上,株距、墑情等數據一目了然。因為勤奮好學,公司派她去定西市學習了培育技術,現已成了基地的技術骨干。“在家門口干活,既能學技術,又能照顧娃娃,一天還能掙100元,中午能休息兩個小時,既輕松又方便。”

科技賦能讓育種效率倍增,國家科技特派團帶來的全程機械化技術,使基地原種畝產較傳統種植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在劉堡鎮東梁萬畝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連片的馬鈴薯田綠意盎然,一塊塊薯田翠浪翻涌,白色和淡紫色的馬鈴薯花在驕陽下綻放。
“今年劉堡鎮高標準、規模化種植馬鈴薯1.065萬畝,其中一級種薯繁育9450畝,原種繁育1200畝。”劉堡鎮副鎮長黨兵兵介紹說,“我們種植技術上采用膜上覆土技術提高了產量,品種分早熟、中熟、晚熟品種又可提高市場競爭力。按照這個長勢,預計一級種薯畝產3噸以上,原種畝產2.5噸以上,總效益可觀。”

“張家川縣目前已建成脫毒馬鈴薯組培中心1座,原原種擴繁基地2處,馬鈴薯分揀廠2處,馬鈴薯儲藏庫9座,每年培育原原種達5000萬粒以上,馬鈴薯種植面積也基本穩定在13.5萬畝以上,建成了劉堡鎮萬畝示范基地,恭門鎮、馬鹿鎮等9鄉鎮核心產區,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支柱產業的地位。”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京平說。

一顆小小的馬鈴薯從育種到加工,每個環節都藏著增收密碼。在龍山鎮粉條加工廠,新鮮薯塊經打漿、漏粉、煮粉、冷卻等多道工序,變身雪白光滑的粉條;伊真香淀粉制品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粉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酸辣粉生產線上工人也有序忙碌。

從育種端的技術突破到加工端的產業延伸,張家川縣馬鈴薯全產業鏈帶動5萬多人次就業,總產值突破4.3億元。李京平表示,今后我們將依托甘肅省隴東南馬鈴薯種子產業基地定位,持續聚焦擴量、提質、增效,把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讓馬鈴薯從“脫貧薯”真正升級為“振興薯”。
(新聞來源: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