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他的身上有著一生登游名山的詩人天性。當他在秦州的生活比較穩定且天氣變得晴好之后,就到附近的幾處名勝去觀光。
杜甫蹬著兩只麻鞋在秦州專程去觀看了的地方,從他的秦州詩里看,好像首先是隗囂宮,然后是南山寺。南山寺,即現在的南郭寺。天水電視臺劉晉先生的電視片解說詞《風雪南郭寺》,對杜甫的南郭寺之行,有過生動的描繪:“很多年了,南郭寺靜靜地矗立在秦州城外的慧音山麓,忍受著時光緩慢的流逝,仿佛就只是為了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現在,這個叫做杜甫的人來了。
他大約是黃昏時分走進了南郭寺紅色的山門,來聽北流泉的淙淙水聲,來撫摸中庭那棵蒼勁的柏樹。他看到秋花緊挨危石而開,借危石之陽剛,顯示著自己的柔美。危石高高聳立,其狀怪異。夕陽如金,傾灑于草叢中。草叢里有一口廢鐘寂然倒臥。潮潤的山風吹來,吹動杜甫的千思萬想,于是杜甫不由得脫口而誦曰:
山頭南郭寺,
水號北流泉。
老樹空庭得,
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
晚景臥鐘邊。
俯仰悲身世,
溪風為颯然。
秦州,是當時唐人的西陲。入唐以來,秦州以其隴右要隘之地理位置,成為唐王朝長安以西的第一個重鎮,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他們西辭京華,第一站就是秦州。而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李白,由于祖籍秦州,很可能在杜甫之前也曾來過秦州。據考,李白曾在南郭寺留有一詩云:
自此風塵起,
山高月夜寒。
東泉澄澈底,
西塔頂連天。
佛座燈常燦,
禪房香半燃。
老僧三五眾,
古柏幾千年。
只是,此詩畢竟平平,極有可能是后人托名之偽作。
李白一生四海為家,高掛詩歌的風帆于楚漢之間云來鶴往,且大都有詩為證,但他的秦州老家之行——如果他真的來過——卻實在有些悄然。李白給秦州的歷史留下了好大的一片空白與遺憾。
不久,杜甫流寓天水。中國最偉大的兩個大詩人,不知道為什么,竟都與秦州有著難解的奇緣。
南郭寺原建有一杜甫祠堂。祠內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杜甫像富態儒雅,頗見君子之風,這當是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供桌上也有應時果鮮,香火不斷。杜甫祠堂門外有一副對聯:“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淚多”。它凝煉、生動地概括了杜甫在秦州的凄涼日月及奔赴成都的一路艱難。
近年來,南郭寺增建杜甫塑像,且將宋婉以王羲之字集杜甫秦州詩之作即所謂“二妙軒”刻碑于南郭寺,成為秦州人對杜甫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
南郭寺,就是杜甫當年在秦州的一處身心的“棲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