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老子講經臺與天水人尹喜 |
(2005-11-7 12:15:17)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劉長清 打印本頁 |
|
|
天水伯陽鄉渭河北岸的山,人們稱之為天水龍山。山上有道教圣地柏林觀和老子講經臺遺址,伯陽因老子字伯陽而得名。 據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衷,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交尹喜而去,莫知其所終。” 尹喜,姓尹名喜,字公文,號文始。《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志》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載:“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臺,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相傳老子騎青牛云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圣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筑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于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尹喜是天水籍歷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賢名士,聞名中外的《道德經》五千言,是由他承傳推廣于世的。兩千多年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政治、軍事、史學等學術界影響極為深遠,意義非常,尹喜的功德是無量的。 大型辭書《道藏·尹喜傳》、《水經注》等書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動在渭河中上游一帶,除了伯陽柏林觀、講經臺等地之外,他們還去過秦州區的老君臺、玉泉觀、崆峒山、敦煌等地。 老子講經臺遺址位于今麥積區伯陽鎮政府渭河北岸的龍山上,當地人稱“龍嘴子經臺”。尹道寺與老子講經臺相距約數里路,殿宇中祀尹喜圣像。尹道寺建筑規模不大,殿前懸掛古聯一副,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頌《道德》”,對尹喜給予了歷史的精辟頌揚和評定。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