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武山縣城東北向五十余里處的魯班鄉,山形突兀壯觀,林木蒼翠欲滴。在渭北干旱山區,不愧是一塊圣地。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水簾洞石窟群即在此處。
水簾洞石窟群,包括顯圣池、拉梢寺、千佛洞、水簾洞和三清洞五處名勝古跡。顯圣池在溝口,池中石洞有一股地下噴泉冒出,形成二十里的潺潺細流,注入渭河。
魯班鄉溝南的山峰裸露潔凈,尤以試斧山更奇特,兩座山峰上端一線分開,形似刀斧所劈。試斧山東側峭石壁上,有一個約五十米長、三十米高、二十米深的天然洞穴,據說雨季時能見到流水象晶瑩珠玉垂簾似的壯闊景象,因而有“水簾洞”的美稱。洞內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泉殿、老君閣和十數個小殿。觀音寺中序碑記載了當時傳說,據傳南海觀音在“隋文中葉,投生李氏”,以笄之年,抗婚出走,途經顯圣池,到水簾洞中坐化,為了顯靈,將聞訊趕來的兄嫂手中的條刷和火棍,插地成樹,這就是形態別致的條刷樹、火棍樹。于是,人們就修了觀音寺。傳說雖然荒謬,但從中可知水簾洞廟宇是隋文帝中葉始建,寺外殘存的一幅一百三十六平方米的壁畫,據考始作于北魏。菩薩泉殿是最大的殿,殿分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皎潔如鏡;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與“菩薩泉”相對的東北峭壁上懸掛著老君閣,亦名三清洞。三清洞的樓閣修得精巧險要,令人贊嘆不已。
與水簾洞隔山相對,位于溝北的是拉梢寺。據縣志記載,系北魏時修建。相傳北魏太武帝執政后期,有個游方高僧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山水風景,就募捐修廟。修建過程中,樹枝沿岸堆積,工匠們站在上面,邊鑿邊拉掉樹枝,因此取名拉梢寺。在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釋迦牟尼像結跏趺坐于蓮臺之上,高達三十余米;兩側各站一個十多米高的脅侍菩薩。蓮臺之下,層列著麒麟、青獅、白象三排神獸浮雕。在窟面大佛左右及下側,還保留著一些菩薩塑像和佛龕。從最近發現的大佛題記一方,可以這里的開鑿年代不會遲于北周之后。它的整個造型風格,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是罕見的。
從拉梢寺沿溝進一里多路的溝底山坳,便至千佛洞。洞內保存著不少崖面雕塑佛像和壁畫。不少塑像具有國內早期塑造形象和特征。從天水麥積山石窟到永靖炳靈寺石窟,其間經由水簾洞石窟群連成一線。從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佛教藝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而傳入我國的蹤跡。
(來源:中國絲綢之路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