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天水過年的氣氛還很濃。
按習俗,人們這天要去玉泉觀“朝觀”。
不曉得燒“頭炷香”的說法是什么時候傳下的,人們就是覺著燒“頭炷香”好。
于是,初八一入夜“朝觀”的序幕就拉開了。起初三三兩兩、零零散散,是一些少男少女和急性子的中年人,漸漸地去玉泉觀的路上就人流涌動,男男女女,都像剛淘洗過的銀子一樣光鮮。過年的新衣服展展妥妥,攙著老人、領著媳婦、抱著孩子,個個喜氣洋洋,歡聲笑語滿城跌宕,喜慶喧鬧的氣氛攪動著天水城。這一夜的天水,真可謂是不夜城了。人們爭先恐后趕著去燒“頭炷香”,祈求吉祥平安。其實,燒“頭炷香”只是一個由頭,人們為的是湊熱鬧,加之夜里登山另有一番情趣,所以“朝觀”的習俗就傳了下來,成為一種儀式。初九“朝觀”,十五“觀燈”,十六“朝人宗”(也是正月十五午夜開始),已成為天水人過年的民俗系列活動。初八夜到初九晨,十五夜到十六晨,通宵達旦,是春節期間最熱鬧的夜晚,也是天水過年的高潮。
“朝觀”實際上是朝玉泉觀廟會,就和十六祭祀伏羲生日的廟會一樣,天水人就直說是“朝人宗”。這語言既簡潔又帶有天水人的獨特敬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
玉泉觀是道教名觀,位于天水市城北的天靖山麓,與城南慧音山坳的南郭寺遙遙相望。山觀南臨城垣,處鬧市一隅,鬧中取靜,出世脫俗,獨具幽靜清爽之美;天靖山蜿蜒逶迤,由西而來,向東而去,舒緩流暢,柔和寧靜,造型優美;殿宇亭閣隨坡就勢,依山而建,構思奇巧,明清建筑質樸淳厚,具有北方建筑的獨特美。主要建筑有老君殿、文殊殿、文昌宮、玉皇閣等。
上玉泉觀,有登泰山南天門的感覺,走過通仙橋,朝玉皇閣拾級而上,53級石階,雖沒有登南天門天梯那樣陡峭,但大勢還是有的。站在第一級石階上,抬眼望去,玉皇閣門楣翹檐處高懸的“天上人間”巨匾,如注視的目光,安詳地俯視著你。登高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往高處走,往遠處看,總是在催促著人的心。于是,當看到“天上人間”的巨匾懸在高空時,耳畔就回響某種召喚,心底就涌動著登臨的渴望。登上牌坊式的玉皇閣大門,確也有站在南天門上的意思。雖無凌絕頂覽眾山氣勢,但卻有另一番滋味涌動在心頭。“天上人間”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悟啊!俯瞰人寰,蕓蕓眾生,熙熙攘攘。抬眼望在,風起云飛,蒼蒼茫茫。而腳下的路卻引導你走過這座歷經700多年風霜雪雨的道觀。這時,紛亂的思緒便會被觀內的景物漸漸捋順,心境也漸漸寧靜平和了。
下山不走回頭路,沿曲徑小道而行,樹木掩映,幽靜神秘,又會領略到另一番景致。特別是初八夜山頂“朝觀”的人聲嘈雜,從喧鬧的氣氛中一下子走向幽靜,心底便會泛起清靜安逸的舒適感,久居城中而浮躁的心,也會漸漸平靜。
我已經有好幾年不曾“朝觀”了,正月初八的夜晚,街上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撩動著我的心,就有了上山“朝觀”的沖動,想和妻兒一起去“朝觀”,高興高興。但兒子卻不去,說沒意思。兒子在身邊19年,高考通知書一來說走就走了,而且走得那么遠。在一起時覺不著牽掛,惹人生了氣,就盼著快點長大成人,考上學早點出去長些出息。而真的兒子從家里走了,卻天天想兒子,盼他早些回來,回家過年。
回來了,沒幾天又鬧別扭,想一塊兒湊個熱鬧,他都不去。其實,兒子小時候我是把他托在肩上去“朝觀”的,那時沒有出租車,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從城南到城北要走很長一段路,上山下山背著抱著,生怕擠著了碰著了,一座山登上去跑下來,自己雖汗流浹背,但一家人卻喜笑顏開,年過得也有滋味。如今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伙伴,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己的興趣,就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出去了。好小子!
剛說沒興趣,不一會接個電話,又急匆匆走了。說是要同朋友們“朝觀”去。這使人有點生氣,但靜下心來想,初八夜的“朝觀”本來就是青年男女們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