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在古城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制作,故秦州皮影戲又被稱為“牛皮燈影子戲”。據相關史料記載,皮影戲起源于漢,興于明,繁榮于清中葉,鼎盛于清末民國初年。秦州是秦人的發祥地,是秦文化的起源地,據專家考證,秦州皮影戲形成于秦時期,盛行于明,廣播于清,唱詞和唱腔主要以秦腔為主。因此,以秦腔為主調,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便在秦州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秦州皮影戲大約在明清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的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制作時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待牛皮煮熟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時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后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看上去整體效果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后再晾干,裝訂組合即可上臺表演。關于皮影的傳統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在有些地方也有用硬紙片制作的皮影,但那種皮影挑動不太靈活,而且保存時間不常,幾年下來著色容易脫落,浸水容易腐蝕變形,在箱子中收拾不當還容易弄斷壓皺。因此,秦州早期的材料多數是用牛皮制作,偶爾也用驢皮、羊皮做的,但質量都沒有牛皮的堅韌、耐用。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一則關于皮影戲幕后整理存箱的流傳:說是皮影戲晚上演完后,有時因為演出時間緊,皮影的四肢可以整體存放,但是頭部必須單獨拆下來,不然這些皮影們晚上會在戲箱子里面鬧騰,搞得大家都不能正常的休息。
皮影戲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進行(也有在白天表演的,但其效果就沒有晚上那么逼真),臺子的搭建相對比較簡單,通常是用木頭或鋼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鋪上木板,頂部蓋上棚布,表演時在臺子前方綁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紗布,用燈光照射用牛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臺,一般只需二三個演員操縱皮影,其他幾名演員除了各自手里的樂器外,還要照顧到一邊放著的鑼或镲,時而還要在聲響的配合下,和著挑動皮影的藝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裝扮成生旦凈丑的腔調唱著秦腔。說起皮影,后臺看到的皮影顏色暗淡,被夾在一個個大布面夾子里,或者掛在繩子上,演員則根據劇情隨時取下來舞動,然而當燈光穿過皮影,白布另一側顯現出來的人物、房屋、用具顏色卻異常明艷。雖然如此,可觀眾對幕后的興趣非常的大,整個表演過程中,不斷有人掀起后臺的圍簾探頭探腦往里看,特別是小孩子,看皮影戲的表演,大多是沖著幕后這個神秘的地方而來。
皮影戲的唱詞唱腔主要是以秦腔戲文(折子戲)為主,但唱法略有不同,戲文有暗示人們生活中要從善做人,不要做傷天害理的壞事,不然死后要受到陰間種種懲罰的劇目《游十殿》;有歌頌美滿幸福的愛情劇目《花亭相會》;還有大人小孩子愛看的古典打斗劇目《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國演義》中的“火燒連營、草船借箭”,《封神榜》中的“黃河陣”等。有的班子在剛開場時,還采用民間曲子、秧歌中“極興”的腔調,有時還帶有搞笑、娛樂的情節。如在城郊周邊流傳一個笑話:說是某村請了一家戲班子,晚上演出前戲子被派到村民家吃飯,有戶人家怕戲子過年太油的東西吃膩了,為了表達熱情,就特意漏了一頓鍋鯫(面魚),誰知戲子沒理會對這戶人家的意思,晚飯沒吃飽,便在皮影開始的對白中唱到:“來到了xx的xx村,鍋鯫漏了幾盆盆……”等等,結果惹得雙方都不高興。這里引用,只是說明皮影戲中的“極興”表達形式,沒有半點褒貶意思。
秦州皮影戲在天水六七十年代特別盛行,大凡廟會和節慶期間,在南鄉和城郊區域一帶,各村都要請最好的皮影戲班來唱幾天,一來是圖個熱鬧喜氣,二來也是展示自己村子經濟實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八九十年代的秦州農村經濟還不太富裕,逢年過節、廟會期間能夠請得起大秦腔班子的鄉鎮不多,而皮影戲以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現手法和經濟實惠的表演酬勞,贏得了農村老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歡迎。每年的春節和農歷五月五“端陽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皮影戲便在這里成了重頭戲。每到夜幕降臨的時候,全村都沉浸在一種喜慶、祥和的氣氛中,此時,男女老少都提著凳子早早的占好位置,只等待皮影戲開演的鑼鼓聲。正所謂是“你村唱罷轉我村,一村唱完走鄰村”,皮影班子往往是忙個不亦樂乎,如若哪個村的會長宴請動作稍微遲緩一點,戲班子來村時間緊,錯過了好日子,這個村也就只好等來年早早下帖了。
皮影戲的表演是一種雙重的藝術,一方面它需要表演者要有嫻熟的動作技術和靈活自如的形體分解,需要按照劇情的發展和樂器的節奏來恰如其分地達到表演的目的。另一方面,表演者需要有深厚的秦腔功底,皮影戲的表演好不好,主要是要看挑動皮影者的表演動作好不好,秦腔的調子響不響,能不能讓欣賞皮影戲的觀眾,真正感受到皮影藝術帶給他們生活的樂趣和精神享受。一種文化形式是和一種發展階段相對應的。中國的大多數民間藝術形式與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分不開。當各地都奔著更發達的生活方式前進時,注定要使非物質的、沒有現實的使用價值的藝術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