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之臺
荒草蒼煙古卦臺,
精靈猶護斷文苔。
滄波日逝石長在,
空洞云生龍欲來。
一畫堪令山鬼泣,
先天何待竹書裁。
后人衍系無窮義,
豐鎬龜蒙此地開。
清代詩人王際有《伏羲卦臺》描繪的卦臺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渭南鎮,又稱白鹿山,蝸牛堡。是由南山延伸于渭水河畔的小梁峁,海拔1336米,相對高度166米;山頂之源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08米,面積約17300平方米。
卦臺山位于北緯34°42′,東經105°37′,與我國現存河南登封古觀星臺在同一緯度上,登封臺位于北緯34°30′,東經113°03′,相對高度僅為9.46米,面積256平方米,而卦臺山相對高度達160米,面積達17300平方米,南北兩山遙相呼應,渭河由西向東,葫蘆河由北而南,兩河相交,沖積成盆地形平川,川南北寬3-5.5公里,東西長15公里,總面積達60平方公里,卦臺即在靠西渭河入川處,成為龍首,蛟龍入水。是最為理想的觀星臺。
卦臺山頂視野遼闊,目極天際,非常有利于觀測天象,觀察北極星座附近的大熊星座、小熊星座、仙女座等星座,非常清晰。觀測黃道十二宮及九大行星也頗為理想。再如果把周圍的自然環境結合起來說,周圍有六寨九坪九龍。六寨為李、熊、王、毛、樊、張六寨,以統六十;九坪為李、漆、謝、汪、霍、丁、黃、富、張,意似九星;九龍為九龍山、貂蟬寺、蟹子山、龍山寺、黑牛山、龍馬寺、、鴿子山、白馬山、廟咀山,意為九龍朝八卦。
風水寶地
明代胡纘宗《卦臺記》曰:“卦臺儼于南,長山負于北,龍馬山集于西,尉遲峽約于東;承渭于上流以資沃,納隴于下流而納污。故是臺也:前揖卦山,卦山若屏若拱;后俯龍馬山,龍馬山若圍若犄。渭水環乎其北,周道修乎其南,而卦臺自西傾南(屬岷州)蜿蜒隨渭引漳而來,至三陽川之東南而止。于其將止也,突出一小山,其出如維(即地理家所謂蜂腰然者),其止如佇(即地理家所謂山皆大,此山獨小,小者為尊);自上視之如綴珠,自下視之如充纊。高可若千丈,廣可若千畝。其巒層起,俯視之如臺之出,其周壁立,仰視之如臺之升”。
通俗點說,卦臺山如龍首(即上龍頭),南山眾脈如龍身,至馬嘴山形成南山臥龍。馬嘴山向西延伸,依次有馬王、馬鞍子梁、上脯池、下脯池、細尾子溝,止于滴水崖,構成一個馬體形象,正是先天卦象乾卦“金化馬”的驗證。
導流山(和馬嘴山相對)如龍首(即下龍頭),北山眾脈如龍身,至卦臺對面的劉家爺山形成北山臥龍。北山從牛耳山開始向東延伸,依次有牛蹄灣、牛領上等,構成一個牛體形象,正是先天卦象坤卦“土化牛”的驗證。
兩龍首尾合圍構成太極圖的邊緣。乾南坤北,與伏羲先天八卦之乾坤兩卦暗合;定乾坤即定天地,陰陽六爻互相變換,生成整個卦體。
卦臺山居三陽川之西北,方位合先天卦之艮卦,正是地理上的“天市”;導流山居川之東南,方位合先天卦之兌卦,正是地理上的“三吉六秀”。
卦臺之下渭河灘頭矗立的分心石,正是地理上的大禽星,禽星塞水口,是吉祥之兆,一可使真氣不泄,二可阻擋邪風惡氣的侵入。
卦臺山之來龍,“視卦山若卻若顧,視龍馬山若抱若倚,視渭水若環若帶,視新陽川若吞若吐,視三陽川若沈若浮,視隴水(俗稱為葫蘿河)若引,視長山若附”,起自鳳凰山(即古邽山,為秦州鎮山),直下大風臺,翻轉東行五龍城堡,構成地理上的羅帳,浮浮沉沉、吞吞吐吐延落卦臺,結為地理上的武曲星,猶如龍首伸延于渭河,而卦臺鐘靈毓秀,四面八方山脈層層衛護,重重環抱,如紫微垣內,合卦象,應天體。龍頭入水,則是生生不息之象。
卦臺山上伏羲先天殿坐北朝南,應卦象坐地觀天,庭院布置暗合宮位明堂,古柏按九宮八卦排列。登卦臺東向遠眺,但見三陽大地莽莽蒼蒼,霧氣騰涌,靈氣襲人。二條銀漢,一川星月,八面云出,千家煙村,三陽開泰,萬里春光(本節參閱劉雁翔著《伏羲廟志》)。
三陽開泰
《卦臺記》云:“三陽云者:朝陽啟明,其臺光熒;太陽中天,其臺宣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三陽”即日之早、中、晚。
“朝陽啟明”時,其臺一分為二,西陰東陽。
“太陽中天”時,下陰上陽,西東陰陽兩部分被一分為二成不同陰陽停留時間的四塊:東北角先陽后陰,是為少陰。東南角重陽,是為太陽。西南角先陰后陽,是為少陽。西北角重陰,是為太陰。與《系辭》所言:“兩儀生四象”完全吻合。
“夕陽返照”時,西東陰陽互變,余暉將盡,四象消失,白天結束,太陽總是由東而上,旺在南上空,夕陽西下,故為上南。就卦臺山不同方位上陰和陽停留的時間而論,陽在東北和西北最短,午南最長;陰在西南和東南最短,子北最長,形成北南兩極。
以生消位序論,陽生子北,左上行極于午南,又右下行消退于子北;陰生午南,右下行極于子北,又左上行消退于午南,均順時針,與先天卦畫及陰陽魚太極圖陰陽變化規律吻合。日復一日,周期性變化。
四象引伸為四季時,時序以陽為準,自然是陰消陽生東北春,陰退陽旺東南夏,陰生陽消西南秋,陰盛陽退西北冬。冬去春來,周而復始。
先四正得四隅,而后四隅才能等分。在四象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中,太陽在東南和西南時,先后將“二少”和“二太”等分成八塊。大地恒北的四維線兩側,總是下陰上陽。象分兩塊,分別下陰上陽的加畫相應的陰陽符號,便是“四象生八卦”的伏羲八卦。(本節參閱董國卿《對天水卦臺山伏羲畫卦傳說的新思考:卦源新探》)
天地模型
渭河由西而來,在三陽川蜿蜒東流,在卦臺山和東西峽口的馬嘴山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S”型;而南北山脈,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個三陽川猶如一幅巨型的太極圖,陰陽的分界就是渭河
整個三陽川象天而圓,渭河、葫蘆河盤繞交流,暗合天體之銀河,而峰巒、山脈分布猶如星座。又太陽黃道經北回歸線的夾角為23.27°,而三陽川最南端早陽寺(即善家寺)至最北端郭家寺直線距離是22.8里,符合“上象下形”,與天象對應。卦臺山上的陰陽變化是北半球陰陽變化的縮影;又是周天劃度的伏羲八卦產生的科學依據。
卦臺山八面,恰有八座高峰,其形狀西北峰(龍馬山)如馬,北峰如豬,東北峰似狗,東峰似龍,東南峰似雞,南峰(鳳凰山)似凰(雉),西南峰(牛山)似牛,西峰擬羊。恰恰與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卦象完全符合。詢問當地百姓,果然西北之山為龍馬山,南面之山為鳳凰山(雉)。西南之山為牛山,西面之山為羊山。東面之山為龍山。可見伏羲畫卦則是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根據卦臺山周圍地形及所稟靈氣,悟出其中宇宙玄理,從而構出模式,畫出卦形的。
同時,現代學者田合祿先生利用古代測影儀“晷儀”,按一年360天沿圓周逐天測量日影,將其消長軌跡投影圖上,便恰是一幅完整的太極圖影,可證太極圖確可稱為“宇宙之模型”。卦臺山巍然獨立,四周空曠,最宜于伏羲在此立竿觀測日影。又,卦臺山處于中國版圖的中心,地理環境陰陽互抱,卦象明顯,又恰成宇宙模式的縮影。所以,伏羲才能在這里產生對于太極和八卦的構思。
胡纘宗云:“郡人相傳:臺有羲皇遺畫,著雪即融。今候之無驗。蓋居人見諸田畦界址,橫直層列卦山之麓,有類于畫,雪將融而形益彰,遂指以為先圣靈跡”。事實上從秦安大地灣(距卦臺山僅數十公里)的出土文物中也確定證實了伏羲在此逐步構思、畫卦的痕跡。
天地之心
以天水卦臺山為天心,東海定蓬萊,西方有瑤池,正好成一直線。瑤池和蓬萊二個點正是太極圖的二儀中的二點,以之彌綸天地,故易與天地準也。按伏羲,伏者藏也,羲者東方之文明也,伏羲來過臺灣,將“龍馬負圖”藏在臺東斑鳩山,而且立標志在花蓮鶴崗,以二鉅石立在天根、月窟的方向,即六十四卦陰陽爻的起止點,亦為現代電腦數字,二進位數學的起算點。可見,圣人有遠見,六千年就以二進制數學貫穿天地萬理。(見右上圖)
現在我們在地圖上找出天水、敦煌、臺灣這三個點畫一直線。然后在天水畫一橫線成為十字,再在敦煌和臺灣各畫一橫線,就成為“王”字,中庸曰:“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王是第一等,中國從古以來就是第一,只要團結起來,將來也是第一。我們再在地圖王字之外加方框,就成為“國”字,在此國字范圍都是中國領土,伏羲氏王天下,設治于淮陽,故為中國,國是有區域的,故中國一分一合,改為“中國”則可永久不分,大同之世可見也。(本節參閱張淵量著《無字天書初探》)
再:卦臺山秘藏古代木制八卦圖,中心雕刻的是形如太極的卦臺山及其周圍地形,中間嵌以北極星。此圈以外雕刻的是天上二十八宿及其他星象,最外圈才是六十四卦卦象。這就暗示了卦臺山就是“天心”,卦臺山之在大地正如北極星之在上天,均處于宇宙的樞紐地位。
三角之城
卦臺山城堡俗又謂三角城。建筑頗具特色,采用天園地方觀,以體現天大地小。城墻上建有六個城墩,中間二墩,代表八卦的“坎、離”;上邊二墩,代表“兌、巽”;下面二墩,代表“艮、震”。門北面無墩,為孤頂,代表“乾”;門為南,南面為“坤”。乾為天,故上天無路,坤為地,故入地有門。
如此這般的建筑,匠心獨用,既包含著天機的不可泄露,又顯示出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的哲理。此城堡相傳為三國時蜀將姜維屯兵時所建,故又暗含著魏得天時、吳得地利、蜀得人和的天地人三才哲學理念。
不信邊荒文字新,
開天畫一數何人。
間推象數來探始,
欲訪龍圖去問津。
遂古空無臺崔巍,
秦山恰有卦敷陳。
三微首篡元功大,
仰企陰崖渭山濱。
“畫卦臺者,即古庖羲氏畫卦臺也。在秦州成紀縣北三十里。”如今的卦臺山正在隨著中華伏羲文化的發揚光大而名聲鵲起。
(本版圖片攝影 裴福昌 王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