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傳播鄉土文化的熱心人 |
(2006-5-17 11:06:11)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陳曉明 打印本頁 |
|
|
“正月里來是新年,娘家住在嚓石川,秧歌耍得歡;敲鑼打鼓喜洋洋,秭妹一同看爹娘,穿上好衣裳。”武山人,用地地道道的武山話,演唱武山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贊美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歌頌黨的好政策。在今年春節前后,由甘肅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灌有武山民歌、秧歌的光盤《隴原秧歌》、《鄉風情謠》,唱響了大江南北,創作者們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熱情歌頌了新時代的武山農民們對新生活的追求,充滿了鄉土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盤的制片者就是武山小康工作室的主人康原森。 37歲的康原森,是武山縣洛門鎮人。他先后到甘肅電視臺拜訪攝影師學習攝影,后來又自費上了三年北京攝影藝術研究院的函授學習,現為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天水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他的小康工作室在武山也是小有名氣的專業平面、視頻工作室。 說起制作《隴原秧歌》、《鄉風情謠》最初的創作動意,康原森仍顯得很激動。2003年春節,他到灘歌鎮樊家莊去走親戚時,無意中聽到了村里正在演唱的秧歌,那高亢悠美的旋律,征服了他的心。康原森決心要用自己的攝像機記錄下這武山人祖祖輩輩用口頭傳播的民間文化,讓家鄉的藝術瑰寶走上屏幕。當晚,他請了幾位鄉親,圍在熱炕上唱了一夜。那是讓他難忘的一夜,這一夜,他的藝術靈感越來越成熟,他的胸中是澎湃的激情與蕩漾的浪花。 第二天,康原森就開始行動了,投入到了緊張的秧歌搜集整理工作中。整整兩年時間,他走訪了上百個村莊,走遍了武山縣的山山水水,一邊采訪,一邊將家鄉的山川美景和著名景區攝入鏡頭。后與音樂人丁宏聯手合作,花費一年時間,終于在2004年春節前夕隆重推出了《隴原秧歌》的第一部、第二部光盤。光盤發行后,其親和力、感染力讓鄉親們聽起來備感親切。家鄉人民的支持和肯定,更是激發康原森創作熱情的動力。2005年、2006年春節前夕他又連續推出了第三、第四部原生態民歌《鄉風情謠》系列民歌、秧歌專輯。經過重新改編和編排的《武山花兒》、《絲路曲調》、《串八莊》、《放風箏》等秧歌劇,散發著濃濃的泥土芬芳,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特色性,被省上藝術家們譽為“甘肅省首張秧歌版。” 十多年的攝影藝術生涯,康原森與聞名國內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山水簾洞也結下了不解之緣。每每瀏覽多年來在水簾洞拍攝的風光資料,他的腦海里便萌發出拍攝《水簾洞風光》專題片的想法,他要向更多的外界朋友們宣傳家鄉旅游資源,推介這個有著美麗傳說的人間仙境。三年的時間里,他與水簾洞文物保護研究所配合,并邀請退休干部樊榮華、灘歌中學教師車永亮撰寫了解說詞。從老百姓的審美需求出發,選用了流暢、細膩的西洋樂曲作為背景樂,大大提升了整個專題片文化品味。 作為一個攝影人,回報家鄉的也許只能是這些了。但作為一個武山人,一個傳播家鄉文化的熱心人,他還在醞釀著更新的計劃。康原森更相信,具有“中國韭菜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等美譽的武山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在放射著熠熠的光輝和魅力。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