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家家戶戶有貼大紅燙金“福”字的風俗,因襲相傳至今。
自古以來,“福”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不斷努力奮斗,就是為了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享福”。
把“福”字分解開來看,“福”字左旁為衣,右旁為一口田,其意思是一口人一畝田。既有飯吃,又有衣穿,這就是“福”。在神仙劉海灑金錢的傳說中,有句民謠道:“劉海背著寶葫蘆,寶葫蘆里灑金錢,金錢灑向五福地,幸福生活萬萬年。”古時候有副廣為流傳的春聯,內容是“四時春為首,五福壽為先”。這里的“福”包括長壽、富裕、積善、修德、康寧、富貴。
在唐代,太宗皇帝為了粉飾太平,下諭旨“在大年三十晚上,天下臣民貼‘福’字于門,違者牢禁一月”。從而,家家戶戶過年貼“福”字盛行。
清朝康熙皇帝玄燁為皇太后賀壽,高興之時御筆一揮,寫就了一個“福”字。這“福”字筆力深厚,剛勁有力,氣勢磅礴,蒼勁中帶有娟秀,鐵畫銀鉤,扣人心扉,布局上疏朗勻稱,堪稱書法上品,引起文武大臣交口稱譽。
獻給皇太后時,太后喜笑顏開,連連贊道:“好!好!太好了!”從此,這個“福”字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后來這個“福”字被拿到了恭王府。如今,恭王府是北京觀光旅游勝地,凡是去恭王府觀光的人,都要通過走廊通道手摸“福”字。祈求福照全身,萬事如意,福至心靈,吉祥平安。
清代后期,民間盛行將“福”字倒貼。相傳有一年除夕,慈禧太后給眾大臣賜“萬福”。恭親王因江浙巡撫賄賂的5000兩白銀未如期到手,而悶悶不樂。磕頭謝恩時心不在焉,竟然將手中的“福”字拿倒了。在朝的文武百官見此情景個個為他捏了一把汗。這時太監李蓮英靈機一動,大聲辯解道:“老佛爺,壽比南山不老松,福如東海長流水。新春接福,福就真的到(倒)了!”慈禧一聽,高興得連聲說:“福到了,福到了。”從此民間倒貼“福”字的風氣也盛行起來了。
大年初一,親戚,朋友,鄰居,同事見面后相互祝福道:“祝您新的一年“福星高照”“大福大貴”“有好福氣”“福星臨門”“福到了,好運來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