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新聞媒體打造精品欄目(節目)工作座談會交流材料
摸著石頭過河
——《直播天水》打造精品欄目的實踐

配圖:天水在線
天水臺在2004年12月創辦以城市市民為主要收視對象、民生內容為主、時長30分鐘的本土化新聞雜志性板塊節目《直播天水》,在一個較廣范圍來雖說已經是步別人后塵了,但是在天水當地來說,卻成了破天荒的事——新聞節目從10分鐘左右猛然延長成30分鐘,有人在為缺乏節目源可能辦不下去為我們擔心;節目開播便占據黃金時段一天六次高密度播出,許多市民這次看不上看下次播出,反正得看;節目沿用了20年的天藍冷色調包裝突然變成了熱烈奔放頗具朝氣的紅色,從業內到觀眾都一片嘩然,新聞節目咋能這樣不嚴肅?原先老百姓只能看著大大小小的領導在電視里忙乎,今天自己突然一下子也可以在新聞上露臉等等,可以說,那個時候,天水人幾乎都熱衷于談論《直播天水》,是褒是貶,各有見地。當地宣傳部一位負責人說:“如果要評出2004年度天水最熱門的名詞,當首推《直播天水》。”今天看來,《直播天水》在天水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站住了腳跟,天水人民接納了《直播天水》。
一、《直播天水》節目的基本情況
《直播天水》創辦于2004年12月,是一檔日播半小時新聞板塊節目,節目打出的旗號是“民生新聞”,因此,從內容到形式,包括主持人的播報方式都要求極力追求與大眾的貼近。
《直播天水》是天水電視臺唯一一檔新聞性節目,既須充當黨委、政府的喉舌,這是宣傳的需要;又要將鏡頭較多地對準我們這個社會的主體------普通老百姓,將內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致力于大量報道“民生新聞”,這是生存的需要。所以,節目設置了“時事”、“熱線”、“關注”和“資訊”四大板塊,各板塊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節目充分尊重各方面的話語權,發揮“公共平臺”作用,使來自政府的聲音和來自基層老百姓的社情民意在《直播天水》節目中均有表達的空間,在保持整體統一風格的基礎上,從"本土化"出發,側重于做“民生新聞”,包括從公共平臺的觀念出發,理解報道政府信息,以“民生”為指針,用平民的視角,向時政、經濟等多個新聞領域拓展。在弘揚主旋律和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欄目的品牌效應也就是在這種融合中得到認可與提升。
二、《直播天水》節目的誕生及成長
《直播天水》創辦于2004年底,但其孕育過程可以說起始于2003初。2003年正是全國民生新聞在南京地區激烈大戰的年份,天水電視臺也在極力尋求著發展的突破口,這一年,天水臺放棄了運行近20年的新聞節目《天水新聞》,改做《新聞12分》,在新聞節目中設置時政、經濟、社會新聞三個板塊,《新聞12分》欄目在運行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宣傳口號:“報道新聞時事,關注百姓生活”,“您所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節目致力于挖掘會議報道的新聞性,強化經濟報道的服務性,突出社會新聞的可視性,搭起了“地方時政+經濟資訊+社會新聞”的主構架,兼及整檔節目信息的豐富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在播報風格與表現形式上,亦“播”亦“說”,形成了簡潔明快、清新活潑的風格,民生新聞的雛形開始形成。從《天水新聞》到《新聞12分》名稱的改變,是新聞我們在致力于讓新聞走進百姓生活的一種態度,節目改版受到廣泛歡迎,并被評為甘肅省首屆新聞名專欄。2003年年底,我們在《新聞12分》的基礎上創辦了純民生類新聞欄目《陽光熱線》,收視率節節攀升,《新聞12分》和《陽光熱線》實際上是為后來創辦《直播天水》在探路。在節目開播僅僅一年后的2004年7月,臺里又組織人員赴江蘇、上海、浙江等地考察被稱為民生新聞大戰首發者的《南京零距離》、《1860新聞眼》、《直播南京》等和上海東方衛視新聞節目,深切感受江、浙、滬等地新聞競爭的硝煙,為積極參與新聞競爭做準備,之后,在《新聞12分》、《陽光熱線》繼續處于上升的時期,作大板塊民生新聞節目的動作開始正式醞釀,2004年底,《直播天水》開播,《新聞12分》、《陽光熱線》由此結束了天水電視臺為主打民生新聞牌試水的使命,這段時間持續一年半:從2003年7月1日到2004年12月20日。
《直播天水》給自己基本劃定了個框框:說你身邊的事、說你關心的事、說你想說的事,并提煉出這樣一些操作規矩:
一是對本地觀眾而言,“國計”新聞固然有價值,但事關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新聞則更具人氣,節目應給與更多的關注。
二是新聞內容方面,將節目源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取之于民且用之與民。
三是節目風格方面,在看重“說什么”的同時,新聞的表達方式放在 “怎么說”上,讓新聞充滿生活情趣,在受眾心目中樹立 “親民形象”。
四是新聞編播理念力求有全新突破,采用“節”的概念,以“節”為組織單元,每“節”的節目編排以受眾收視心理為重要依據制造收視興奮點,注重“節”與“節”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編播節奏,張馳有度,實現《直播天水》電視新聞節目兼具消息的短、實、快和專題的深、厚、透的目標追求。
按照這些規矩,我們在正面宣傳為主與熱衷曝光揭秘之間追求前者,在百姓日常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與兇殺暴力、獵艷獵奇之間追求前者,在策劃制勝、有備而戰與有聞必錄、被動采編之間追求前者,在反映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和他們關心的當地時政大事與僅僅照本宣科黨委政府的會議文件之間追求前者,在和風細雨親切隨和互相交流與伴著面孔一板一眼教育人之間追求前者等等,所以,《直播天水》雖致力于做民生新聞,卻沒有出現媚俗、低俗之風,反而使節目得到上上下下的廣泛認可,保持了較高品位,2005年,評為甘肅省廣播電視新聞欄目三等獎。《直播天水》的新聞策劃基本做到了“年有主線、季有重點、月有主題、周有側重、日有亮點”,選題為我駕馭,節目心隨我動。
反觀這幾年來天水臺以本土新聞節目作為突破口,對民生新聞的探索,一方面是基于相對弱勢的廣告收入與雄厚的地方資源潛力、媒體發展所必需的頻道和忠誠的受眾、不可取代的地緣優勢等要素做出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對節目人員專業意識、節目理念、運作能力等的一種綜合檢驗,2004年將原有新聞綜合頻道一共六檔節目,除保留人文歷史類的《人文天水》外,其余五檔新聞性節目全部撤并,創辦大板塊的《直播天水》,如此大規模撤并節目孤注一擲能不能有收視率?應該說是有風險的。另外,這之前雖有綜合新聞《新聞12分》及純民生類新聞欄目《陽光熱線》一年左右的鋪墊、有江、浙、滬等地民生新聞的先例,但在一個相對閉塞的內陸中小城市將唯一一檔主打新聞節目讓老百姓唱主角,外界巨大的壓力不打一處來。所以說《直播天水》的實踐實際上是新聞節目在 “三貼近”道路上的一次探索,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歷。今年,僅《直播天水》片頭8秒特約廣告就超過100萬,明年片頭8秒特約廣告又被同一商家以超過100萬元的高價簽約,《直播天水》節目中年投入數十萬元的廣告客戶有好多家,而且形成了較為持久的忠誠度,這都是《直播天水》節目品牌的魅力。
三、《直播天水》節目的未來及實踐體會
至目前,《直播天水》運行兩年,在當地已經占領了品牌高地,具備了較強的輿論領導力和影響力。其品牌還正處于旺盛成長期,品牌形象又需要維護,怎么維護?我們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正醞釀對節目理念作進一步的調整:決定放棄“民生新聞”口號,倡導做“公共新聞”。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旭培的話說,這種公共新聞的操作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我們把節目定位在“用公眾的眼睛關注國計,以人文的精神理解民生,創造公共新聞話語,搭建社會和諧平臺”,以便使節目風格進一步統一,實現節目受眾由“老百姓或市民大眾”向“公眾”的轉變;節目“平民”特色向“公民”特色的轉變;節目立場由“重點關注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圈子”向“重點放在公共生活領域,影響公眾生存、生活和合法權益得大家的公事、周圍的大事、社會的普遍事”轉變;精神內核由“為百姓討說法”向“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轉變等等。
《直播天水》兩年的節目實踐為實現“民生”概念向“公共”的過渡準備了條件。也使我們明白了作節目的兩個道理:
一是電視是家用媒體的性質誰也無法改變。觀眾舒服地歪在客廳沙發上,或者靠在床頭看電視,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下,誰也不愿意請一個“家庭德育教師”站在自家客廳里,甚至是站在自己的床前來教訓自己。“人在家庭”,應當是媒體從業者對電視觀眾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認識,一切的傳播設計與傳播目的,應當以這個認知為前提,以這樣的理解為起點。
二是離開媒體的廣泛收視率,其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便蕩然無存。如果在眾多的新聞媒體中成為新聞報道的領跑著,處于新聞傳播的權威地位,聲音自然就會洪亮,輿論引導力自然就強大,相反,節目辦得不吸引人,看的人很少,接受引導的人也很少,又怎能增強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