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生源地助學貸款何時“近水解遠渴”?
7月19日,甘肅省會寧縣三中高三畢業生王學舉收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本碩博八年制專業的錄取通知書。他顯得非常激動,可看到報到時所需的9000元學費時,心情又一下子沉重起來,“家里肯定出不起這些錢,只能貸款,畢業后我自己還。”
王學舉同時收到北京大學寄來的一份助學貸款申請書,但能否貸上款要等入學后才知道。就他家的情況而言,籌足上學的路費也有困難。他向記者詢問在當地能否申請到助學貸款。而記者通過采訪發現,許多貧困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實際上無法得到生源地助學貸款。
經濟窮縣與教育大縣的尷尬
王學舉家住會寧縣北部山區的河畔鎮半岔村上半岔社。由于這里持續3年干旱,今年他家中的30畝旱地幾乎顆粒無收。
王學舉說,高中三年學習期間學校為他免去了學雜費,而他每年700元的生活費都是父母務農所得,連續受災使他們家的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弟弟今年還要上高中,他8年的學習生活費用就寄托在助學貸款上。
而在當地,有此想法的學生不在少數。會寧三中副校長李世杰說,三中今年有209名學生考上了一本和二本,其中90%以上的學生只能靠貸款才能去上大學。
7月19日,當記者來到會寧四中高三畢業生黨子君的家中時,這位已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錄取的女孩正在家中復習英語。問及如何解決開學之際5850元的學費和1200元的住宿費時,這位貧困山區的女孩低頭不語。
她的父親黨喚民告訴記者,他已把家中唯一的一頭牛賣了1800元,其他費用怎么辦還沒想出好辦法。他說:“我從銀行貸不了款了,大兒子上大學四年我貸了13000元,有幾筆貸款已經到期了,可我還不上,兒子在大學還有12000元的助學貸款。”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嚴酷的自然條件使得這里許多農民的生活非常困難,而多年來,這里的重視教育傳統使這個縣成了教育大縣,并有“高考狀元縣”之稱。由于經濟落后,困難家庭孩子上大學難的問題在這里非常突出,在甘肅乃至西部地區都具有典型性。
會寧縣教育局局長高生云說,今年全縣參加高考的7861名學生中,達到三本錄取線以上的超過6000人。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上得了大學并完成學業,近年來當地形成了一股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的“三苦”助學風氣。但由于政府、社會的力量都有限,最后負擔孩子學費的重擔還是落在了每個家庭身上。
生源地貸款,貧困學生尚不可即
作為國家助學貸款的補充,生源地貸款對于支持貧困地區學生上大學,有重要的優勢和作用,可是受現行信貸支持政策不完善和商業銀行在農村布點少影響,許多貧困學生在上大學前無法得到這一幫助。
據記者了解,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實行獨立核算和自負盈虧,盡管國家從1999年起就要求各地實施生源地助學貸款,但由于地方沒有貼息政策,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積極性都不高。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甘肅省共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1906萬元。許多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業務中,至今沒有單設生源地助學貸款科目。
另外,為了規避風險,在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時,許多地方做了種種限制。如在會寧縣,當地農行一次性最高只能貸給貧困學生5000元,而且只給當年考上大學的新生發放,期限為4年,利率比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稍微做了下調。
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項業務存在金融風險,貸款逾期率高,貧困家庭本息償還難。會寧縣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去年9月,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的中國農業銀行會寧縣支行貸款逾期率達60%。
逾期率是各地商業銀行確保信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逾期率超過1%,辦理該業務的信貸員就要受罰,直接影響其效益工資,所以一些信貸員對開辦此業務的積極性也不高。實際上,像會寧這樣貧困而考生較多的縣,故意逃避或延緩償還貸款本息的只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信貸戶來說,無力償還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人民銀行會寧縣支行行長陳士茂建議,既然生源地助學貸款與學校所在地國家助學貸款一樣,都是為了解決家庭困難大學生入學難的問題,就不應該在政策上有區分,這項業務要健康發展,首先要享受同等的貼息政策。
貧困地區企盼更多政策支持自恢復高考以來,會寧縣已經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4萬余名,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有200多人,獲得碩士學位的2000多人。但上不起學的貧困學生也相應增多。
“考得這么好,真為娃娃們高興啊。”滿頭白發的會寧縣教育局局長高生云說,“接下來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這些窮山溝里的娃娃一個不落地送到大學去,但這難度很大,需要各方面的幫助。”高生云說,為幫助優秀貧困學子順利進入大學,會寧縣已撥出12萬元專款給全縣120名貧困畢業生每人補助1000元,但這仍然是杯水車薪。
“孩子越大,家長越怕”,“考不上也愁,考上更愁”,“兒上一次學,娘脫一層皮”,“考一個大學生,多一個貧困戶”。在會寧縣采訪,隨處可以聽到當地農民有關上學難的“順口溜”。這是高校收費日增給當地群眾帶來沉重負擔的反映,也是國家政策性助學措施在當地不足的表現。
會寧二中辦公室主任魏振華說,我們希望國家助學貸款能夠前移,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后就可以申請貸款,改變目前進校后再申請的方式。他說,由于不知道能否貸上款,近年來一些會寧學生盡管高考考得很理想,卻不敢報名校或發達地區高校,而是挑選學費少的農林、師范等院校,結果造成了高分低就,可農林、師范等院校以地方院校居多,貸款、勤工儉學的機會相對較少,反過來又造成了上學難和就業難。
“我們希望國家加大生源地貸款力度。”會寧縣教育局副局長段兆軍說,“由于貸不上款或貸款數額小、期限短,很多家庭是通過打工、糶糧和向親朋借錢的方式解決短期的上大學難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貨幣信貸處處長陳志遠認為,農村信用社已經成為貸款支農的主力軍,在生源地助學貸款方面,也應該發揮作用和優勢,可由于現行政策不完善,既沒有貼息,也沒有風險補償,使得農村信用社在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他建議,對于西部貧困省區,無論在貼息還是設立助學貸款風險基金方面,國家應通過轉移支付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否則,難以為生源地助學貸款建立一個長遠的保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