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命工程”
入秋時節,應該進入多雨之季,可是,環縣、會寧、靖遠以及相鄰市縣,依然渴盼久違的雨水。
持續三年大旱,使得三縣部分鄉鎮受災嚴重:莊稼連年絕收,人畜飲水困難。
大山深處的災情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份份關愛,一次次囑托,環縣、會寧、靖遠人飲工程相繼動工,無數雙期盼的眼睛,迎來了渴望的“生命工程”。
久旱成災8月18日,會寧縣頭寨鎮老鴉村白花花的土地上,本該秋收的玉米僅有尺許高,焦黃的葉子一點就著;馬鈴薯弱小的葉子,伏在干土上,就像剛剛長出的幼苗;大片的耕地空無一物,路旁的白楊樹枝上挑著焦枯的葉子。
“我活了60年,沒見過這樣的大旱!”上灣社村民劉鳳鳥感嘆。
從2003年至今,老鴉村沒有一次有效降雨,今年6月開始,連續50天滴雨不見。劉鳳鳥家的兩眼水窖快干了。他放下家里最小的桶子,也只能打上半桶。“這點水,還是5月份從黃灌區拉來的。一方水60元,一車水40公里,沒有比這更金貴的水了。”
看著越來越少的水,劉鳳鳥的兒媳馬云霞,只能用碗量水做飯,他的老伴兒不敢洗一次衣服。他的鄰居劉永紅家的一盆洗臉水用了3天,現在已經變成“墨汁”,他不敢倒掉,存在臉盆里還要再用。
與會寧縣頭寨鎮相鄰的靖遠縣若笠鄉旱情同樣嚴重。若笠鄉郭灣村村民王振華年已七旬,他說,連續3年了,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沒有雨,窖里的水越來越少。
干旱造成的水荒困擾著旱塬上生活的人們。今年6月以來,持續的高溫天氣,造成靖遠縣12個鄉鎮24萬畝農作物干枯,2.9萬人飲水困難。
郭灣村村民馬海北說,他一直在外打工,前期天,窯里沒有水了,他只好回家,到60公里外的黃河邊去拉水,一汽車水幾百元,一年打工掙的錢全都用在了拉水上。村民趙文霞說,她一家6口人,每天用水量很大,作為一名主婦,每天得計劃著用水,幾碗洗臉、幾碗做飯,都得定量。她指著身邊的兩個孩子說,他們臟成這樣了,都不敢洗一次衣服。
在環縣北部,同樣的旱情威脅著當地人的生存。“山童水劣,世罕漁樵”、“秋早春遲,風高土燥”,這些歷史之說,雖能體現干旱中掙扎的艱難,但是歷時如此之長的干旱,當地老人們依然無法從記憶中尋找。
連年干旱,會寧、靖遠、環縣三縣共有56.6萬人飲水困難,群眾生活極其艱難。
真情如雨旱情威脅著幾十萬人的生存,也牽動著中央和省上主要領導的心。
就在三縣農民在干渴中煎熬之時,來自各級領導人的關愛猶如真情之雨,灑向旱塬。
2005年8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針對靖遠縣若笠鄉的旱情,在有關材料上批示:請更多地關心連續幾年受災的地區困難群眾的生活安排,并幫助群眾探索開發脫貧的路子。
今年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會寧、環縣人畜飲水困難作出了重要批示。今年8月8日,溫家寶總理針對全國旱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采取有力措施,確保旱區人畜飲水。
省上領導也高度重視三縣旱情,省委書記、省長陸浩曾多次作出指示,并指派專人到各地現場專題調研,并且多次過問和聽取三縣人飲解困工程規劃方案。年初,陸浩就三縣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專門作出了安排部署。前不久,陸浩在省市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會議上提出,要解決好五個關系民生的實事,環縣、會寧、靖遠三縣極度干旱鄉鎮的人畜飲水問題,列為“五件實事”之首。
在抗旱救災的關鍵時刻,黨和國家領導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關愛,慰藉著焦渴中的群眾心田。全省上下,全力以赴,展開抗旱救災行動。
面對特大旱情,環縣成立了抗旱救災指揮部,為群眾排憂解難,對旱情最為嚴重的北部13個鄉鎮,由縣主要領導每人負責聯系1個,對47個重點缺水村,每村確定1個縣直部門為責任單位,全縣抽調300多名干部駐村蹲點,結對幫扶。慶陽市委、市政府發動市直部門以及其他縣區,為環縣災區群眾捐款捐物,共籌集資金119萬元,環縣全縣干部職工捐款56.5萬元。蘭州軍區為環縣北部缺水農戶送水600輛(次)1500立方米,長慶油田一次捐款3000萬元,并出動96輛車,拉水2100立方米。
在靖遠縣,政府發動群眾采取川塬相濟的辦法,將大牲畜趕往川區就水飼養,動員群眾之間親鄰相幫,發動全縣干部職工捐款80多萬元,支持群眾抗旱自救。靖遠縣水利水保局局長何旺說,縣上共發放拉水補助122萬元,主要解決學校、醫院、五保戶和生活難以自理的群眾用水問題。
久旱的會寧縣,采取縣包鄉、鄉包村、干部包戶的措施,建立了政府負責、部門配合、山川互助、親友互幫、社會支持的救災工作機制。會寧縣水利水保局局長劉振中說,僅今年,省、市民政部門,下撥救災資金404萬元,省市水利部門下撥拉水補助112萬元,這些來自于各級政府的關愛,讓災區群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生命工程如果將關懷和關愛比作真情之雨,那么,三縣正在實施的人飲解困工程可謂“生命工程”。
今年年初,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水利廳派出專家組,對三縣進行現場調研,集中力量,在短期內完成三縣干旱山區人畜飲水工程規劃。計劃在環縣修建機井苦咸水淡化工程11處,新打機井11眼,利用鹽環定揚黃工程,建1000立方米高位蓄水池2座,建雨水集蓄工程2.4萬處,配套30立方米的水窖2.4萬眼,砼集流場240萬平方米,解決環縣北部15個鄉鎮飲水特別困難問題;在會寧縣,計劃修建新莊塬供水工程、大溝供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工程2123處,解決12個鄉鎮飲水特別困難問題;在靖遠縣,計劃修建曹若集中供水工程1處,新建泉水截引工程5處,機井工程2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000處,解決6鄉鎮飲水特別困難問題。從7月開始,在省水利部門的統一安排下,三縣人飲工程相繼開工。
7月21日,在干渴中期盼的若笠人盼來了久違的“甘霖”,惠及全鄉的人飲工程及時開工。
時隔一月,我們在若笠鄉的山塬上,看到無比壯闊的景象:須發皆白的老人,揮汗如雨的孩子,留守家中的婦女,齊齊上陣,一條深1.7米、寬0.7米、長33.6公里的溝槽在大山上延伸。若笠鄉黨委書記楊永強說,全鄉每天都有1000人奮戰在工地上。
工程緊鑼密鼓,部分管線已經填埋。若笠鄉以及相鄰鄉村的2.9萬名群眾,渴盼這項工程的7級泵站,將黃河之水引入旱塬。
靖遠縣還著眼于長遠,正在進行科學規劃,對全縣12個干旱鄉鎮的13萬人進行安全飲水分區規劃,干旱山區農村供水工程5處泉水截引工程和2處打井工程也已開工建設,300眼集雨水窖也已開挖。
在環縣,從7月11日起,“生命工程”全面動工。全縣實行嚴格的干部管理辦法,所有縣級干部聯鄉抓村,包協調、包指導、包落實,科級干部包規劃、包建設、包質量,所有抽調干部脫離單位工作,進村入戶,不完成工作,不準離村,對把關不嚴、負責工程不合格者,領導一律免職、干部一律辭退。一月之內,每天在北部甜水、山城、南湫等13個鄉鎮6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千名干部蹲點,3萬名群眾揮汗作業。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已建成集流場7000多處,建成水泥窖8000眼。
在會寧縣,新莊塬供水工程已完成了308畝永久占地征用工作,短時間內完成了“最艱難”的工作;新堡子水廠已經開工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已全面啟動。
戰艦啟航,民心涌動。23處集中供水工程,2.7萬處集雨工程,這些“生命工程”,全部拉開了序幕。“為有源頭活水來”,環縣、會寧、靖遠31個鄉鎮飲水特別困難群眾的“渴望”,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深情關懷、關愛中,正緊鑼密鼓地實施。
會寧縣頭寨鎮老鴉村村民劉鳳鳥動情地說:“關鍵時刻,還得靠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