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70年,彈指一揮間。長征,這個不朽的名字,鐫刻在中國十多個省份的版圖中,構成了獨特的長征區域。然而它的意義早已超出這些,它誕生了一個永生的時代精神。
正是長征精神,讓這個曾經極為貧瘠的區域,煥發新的生機。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號角吹遍,長征區域的近百個縣、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形成了特有的城市特色、發展潛力。
基于此,我們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長征十大特色城市”與“長征十大潛力城市”,以此象征和表現長征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為開啟該區域經濟騰飛的新長征而喝彩!
被人譽為成熟的小城。作為資源型城市,白銀未雨綢繆,在資源、環境制約日益凸現的新問題面前,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白銀:高科技聚集閃“金光”

紅軍會師樓--在白銀市會寧城內,原為會寧縣城西城門樓,名曰“西津門”。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因盛產白銀而著稱。據文字記載,在明朝洪武年間,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距城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白銀市不僅生產白銀,其他礦產資源也很富集,非金屬儲量猶為可觀。現已探明和正在勘探的金屬礦藏有銅、鉛、鋅、金、銀、銻、鎢、錫、鉬等10多種。 依托這些豐富的資源,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白銀境內有色金屬、煤炭、水電資源陸續得到開發,白銀公司、銀光公司等企業的建設奠定了白銀工礦基地型城市的基礎,形成了白銀工業特色。
然而,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并沒有使白銀市止步不前。作為資源型城市,白銀未雨綢繆,在資源、環境制約日益凸現的新問題面前,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十一五”期間,白銀將大力發展接續產業,培育以有色金屬及稀土新材料產業、精細化工一體化產業、礦產業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 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八大支柱產業。
現在,白銀形成了以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集群。白銀市將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載體,力爭用五年時間使園區技工貿總收入達到20億元,占全市GDP的15%,成為全甘肅省高技術產業的成本集聚“洼地”,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上一個重要的技術密集區和技術輻射中心。
白銀:1936年10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于白銀市會寧縣。10月22日,紅軍第二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一部會師于將臺堡,至此,紅軍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白銀:經濟史記 “抗日戰爭期間,甘肅成為戰略大后方,國民政府為擴充謀求礦業發展,但終因國力薄弱,經濟蕭條,交通不便和科技落后等原因無法經營,陸續停辦。” ——《白銀市志》
歷史背景: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9日,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徹底勝利。
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消極防御方針指導下,屢戰失利,軍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根據地日益縮小,在內線粉碎敵人“圍剿”已經很困難。中國共產黨被迫領導工農紅軍離開原來的根據地,進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長征是分六批從五個地區出發的,第一批由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向贛東北前進。其后各批是:紅六軍團,1934年8月離開湘贛根據地;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同年10月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同年11月離開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離開川陜根據地;紅二、六軍團同年11月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
最初時期,由于紅軍還處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長征進行得很不順利,損失很大。1935年1月,紅軍攻占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在那里召開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當時紅一方面軍只剩下3萬多人,蔣介石調遣了幾十萬軍隊進行圍追堵截。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包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奇襲安順場,爬雪山,過草地,與各種難以想象的險惡的自然條件作斗爭,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地。次年,紅一方面軍除發展陜北根據地,還進行了東征和西征作戰。
1936年8月,四方面軍和二方面軍先后到達甘肅南部地區。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乘敵人尚未全部集中和部署就緒之際,迅速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為此黨一面指示二、四方面軍迅速北上;一面組織一方面軍分左右二個縱隊向南推進,進行接應。1936年10月9日,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徹底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