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在紅土地上的英雄史詩
(一)這,是一塊古老的土地。這,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這,是一塊英雄的土地。70年前那場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戰爭,在這塊土地上宣告勝利。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的偉大握手,讓會寧從此被人們牢牢銘記。
巍然屹立的桃花山,見證了那歷史性的一刻。
靜靜流淌的祖厲河,無言地訴說著這里發生的一切。
2006年10月18日,讓我們也記住這個特殊而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建在會寧縣城的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開館了。
紀念館坐落在會師園廣場。她的正對面,是高高矗立的會師塔。她的左側,是修葺一新的會師門。20天前,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在這里進行過慰問演出,《紅旗飄飄》的激越旋律仿佛還回蕩在耳際。紀念館前面的《地球上的紅飄帶》雕塑,詮釋著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勝境意蘊。
這是一座緬懷革命先烈的莊嚴祭壇。
隨著涌動的人流,我們走進了紀念館,也仿佛走進了70年前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新落成的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基地。
這座建筑總面積3310平方米的紀念館,是全國同類紀念館中最大、也是唯一一座反映各路紅軍長征經過的紀念館。展覽以“紅軍長征勝利”為主題,以翔實的史料、圖片、實物、藝術品、沙盤、雕塑為主體,以電動圖表、觸摸屏和聲光電多媒體景觀為手段,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各路紅軍長征的光輝戰斗歷程,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英雄史詩。
(二)如果說瑞金是長征的出發點,遵義是長征的轉折點,延安是長征的落腳點,那么,會寧就是長征的匯合點。
走進序廳,“天垂帥星、地仰群英”的組雕,定格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一代世紀偉人、紅軍將帥的英武群像。雕塑背后的浮雕,流丹溢彩,筆走江河,情動山川,反映的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軍民同樂,天地同慶的恢弘場景。
利用聲光電技術制作的“紅軍飛奪瀘定橋”大型景觀,形象逼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那驚險的一幕———木板已被全部拆去,激流翻滾、濁浪滔天的大渡河上空,13根鐵索搖搖晃晃,槍聲、炮聲、廝殺聲,撼天動地,英勇的紅軍將士,冒著敵人的炮火,直沖對岸。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
站在紅軍翻越夾金山的大型景觀前,我們看到,狂風怒號、大雪紛飛,衣衫襤褸的紅軍將士,相互攙扶,艱難行進。夾金山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雪山。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然而,英勇的紅軍,卻憑著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把一座又一座這樣的雪山甩在身后。
它的旁邊,有一張文物照,是紅軍爬雪山用過的“腳馬子”和御寒的棕背心。別看它們不起眼,卻為紅軍助過力,立過功。
在紅軍長征途中,起過重大歷史轉折的重要會議———扎西會議、遵義會議、懋功會議、兩河口會議、毛兒蓋會議、俄界會議、榜羅會議等,進行過的重大戰役———
湘江之戰、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攻克天險臘子口、直羅鎮大捷等,在這里都有真實的記載。
一處反映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景觀,利用幻影成像技術,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時的歡樂場景,如身臨其境,讓我們駐足很久。
在用藍色光波制作的“電報墻”前,隨著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解說,我們仿佛看到,那藍色的閃光猶如一道道閃電,劃破了黑暗的夜空;我們仿佛聽到那嘀嘀噠噠的發報聲,把陜北保安和會寧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電報墻”形象地表現了當年黨中央的聲音是如何傳送到久旱逢甘霖的會寧大地的。
展廳陳列的430多幅珍貴圖片、210多件珍貴文物,許多還是第一次公開露面。有兩件國寶級文物吸引了我們:
一件是紅軍遺留在會寧的黨員登記表,記錄的是一位叫李道存的湖北黃安籍紅軍的家庭歷史情況。這張黨員登記表被一位不識字的周姓大媽剪成枕頭樣子,保存在繡花枕頭套里,直到1996年被她的兒子發現才交給了國家。這個黨員登記表的重要價值在于,在那個動蕩戰亂的歲月里,始終有黨的堅強領導和黨員的堅定信仰。正是憑著這一點,我們的紅軍才無堅不摧,無往不勝。
還有一件是張供桌。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那天,朱德總司令在縣城文廟大成殿,把它作為講臺,向三軍將士宣讀了黨中央的賀電。
(三)桃花山頂上刮南風,刮開了楊柳的芽芽。東面的山溝里隊伍過,說是要把鬼子打。滿山洼呼啦啦的戰旗映彩霞,三路大軍到會寧。……展廳久久回蕩著這首紅軍會寧會師期間,當地老百姓唱得最響、最深入人心的山歌。
從展廳展出的圖片、文物反映出,會寧大會師,曾經留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展廳的電視資料顯示,紅軍老戰士劉國保回憶毛澤東主席當年路過會寧時,站在隴西川古樂樓上演講,向群眾宣傳紅軍的主張。
有9位元帥、8位大將、46位上將、127位中將、1000多名少將在這塊紅土地上浴血奮戰過。有1800多名紅軍將士魂歸會寧川塬。
紅軍在會寧進行過六次大的戰斗,最大的兩次戰斗是大墩梁戰斗和慢牛坡戰斗。在大墩梁戰斗中,7架敵機狂轟濫炸,幾乎炸平了山頭,800多名紅軍將士倒在了這里,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山頭,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就長眠在這里,他是在長征時期犧牲的第二位紅軍最高將領。
紅軍在會寧,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展出的物品中,有徐向前送給一位患風濕性關節炎村民的豹皮褥子,有陳昌浩送給枝陽小學的書籍和《康熙字典》,還有紅軍給老鄉抵頂的小馬燈、銅壺、銅鍋等。展出的圖片中,有紅軍寫的遵紀愛民的宣傳標語,紅軍女戰士教群眾唱歌,紅軍戰士為群眾挑水掃院,真實地再現了“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情景。
這里有一張稚嫩的紅軍小戰士的畫像,它的后面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當時會寧縣城遭敵機轟炸,兩歲多的魏煜眼看就要被敵機投下的炸彈擊中,正在刷標語的紅軍小戰士沖過去,用身體護住了魏煜。魏煜得救了,小戰士卻犧牲了。這位四川籍小戰士當時還不滿16歲,他被安葬在魏家的祖墳旁。魏煜成家立業后,給他的3個兒子分別取名繼征、續征、長征,合起來叫“繼續長征”,表達了會寧人民對紅軍的一片真心,一腔真情。
從一張張圖表、一幅幅圖片中反映出,會寧人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巨大的。
紅軍會寧會師期間,會寧全縣人口不足6萬,卻承擔了7萬紅軍先后兩年,集中40天革命活動的給養。為了支援西渡黃河的紅軍造船渡河,沿途幾乎所有的家里都卸下了門板,拿出僅有的案板、木箱,有一半的人家拆掉了房子,有的老人甚至捐出了壽材。
有一張圖表,詳細記錄著會寧人民支援紅軍的錢糧、給養、急需物品等,其中,捐出的糧食就達250多萬公斤。
有1000多名會寧兒女跟隨紅軍北上,踏上了漫漫征程。
英雄的會寧人民,為接應紅軍,也打了幾個漂亮的保衛戰,給了敵人以有力地回擊。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
這里還記錄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河畔鄉慢牛坡村一位叫姜啟云的村民,為在慢牛坡戰斗中犧牲的紅31軍93師師長柴鴻儒默默守墓22年。
……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在一把保存很好的小軍號前,我們了解了“紅軍李”與“小軍號”的故事。“紅軍李”是17歲的司號員李克玉,被安排在中川鄉毛牛口村一戶無兒無女的老夫婦家里養傷。每晚睡覺,他都把軍號抱在懷里,并在被窩里偷偷地吹著老兩口誰也聽不懂的號聲。解放后,“紅軍李”當了這個村的第一任村長。于是,軍號就成了村里上工的號聲。
從講解員的口中,我們知道了曾經有500多名紅軍在會寧養過傷,不少被打散的西路紅軍,一路乞討來到會寧并在這里落戶。他們說,會寧,是紅軍的故鄉,是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