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構筑“保護傘”
——白銀市構建救災救助民生工程紀實
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主導資源枯竭、下崗失業人員多、貧困面大、自然災害頻發等困難,白銀市委、市政府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救災救助工作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注重救災救助工作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信息建設,全力創建社會救助的工作平臺,全市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兢兢業業為民服務,有效地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
市上按照有機構、有陣地、有人員、有制度、有經費、有微機的“六有”標準,在鄉鎮建所,在社區設站,在村設聯絡員。全市78個鄉鎮(街道)全部成立了副科級建制的民政保障管理服務所,由鄉鎮長或街道辦主任兼任所長,設專職副所長,配備3名—7名專職民政干部。社區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站,每個村都有民政聯絡員負責民政業務。各鄉鎮(街道)為民政保障管理服務所提供了使用面積60平方米以上的辦公場所,配備了桌椅、檔案櫥柜等辦公和便民服務設施,市政府統一配備了電腦等終端設備。鄉鎮民政所建成后,新增基層民政工作人員408名,平均年齡33.7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14人。
同時,市、縣財政按每個救助對象10元的標準列支工作經費,每個鄉鎮民政所總額不低于2萬元,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開展。全市統一編印了《鄉鎮(街道)民政保障管理服務所工作手冊》,對工作職責、辦事程序作了全面界定、細化,統一制作展板上墻公示,工作人員掛牌上崗,接受群眾監督。統一制作了“明白卡”,將政策規定、操作程序、工作人員聯系方式等,以名片的形式發放到群眾手中,方便群眾申請救助。統一制作了檔案表格,逐步健全了縣、鄉、村三級檔案,做到縣有檔案室,鄉有檔案柜,村有檔案盒,分戶建檔,一戶一檔。統一發放了救助對象家庭的銀行卡,實行審發分離,將救助金直接撥付到對象銀行賬戶,做到了社會化發放。
新時期救災救助等民政工作量大面廣,群眾要求高。為此,市上加強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建立了連結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民政網絡”平臺,開發了“數字民政”系統軟件,設立了基礎資料信息、城鄉社會救助、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等9個數據庫,內容涉及所有民政業務,還包括鄉鎮、村、組和農戶、勞動力、殘疾人、畢業生就業等信息。各鄉鎮(街道)由專人負責基礎信息采集、錄入、校正驗收。“數字民政”的建成,有效解決了救助對象底數不清、資金發放不及時、管理服務跟不上等問題。與此同時,強化培訓考核,全面提升干部素質。實行基層社會救助干部資格認定制度,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市上會同有關院校組織編寫了20萬字的《白銀市民政干部理論業務知識教材》,堅持每年集中舉辦一次較大規模的民政業務理論培訓班,堅持對新增人員舉辦為期一周的全日制授課。兩年來,市縣共舉辦培訓班18期,社會救助干部持證上崗達到70%以上。不斷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鎮活動,及時對社會救助干部進行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教育,使廣大社會救助干部認識到救助款是群眾的“救命錢”,是“高壓線”,爭作敬業愛崗為人民,兩袖清風“民政人”。
去年,市上還在全市民政系統開展了“敬業愛崗,一心為民”的“效能民政年”活動,要求每個社會救助干部撰寫“民情日記”,做一個有心的人、心重的人、心誠的人。
白銀市175萬人,分布在2.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大溝深,居住分散。但白銀民政人的工作守則是:“周周看望五保戶,月月走訪低保戶,逢災必進受害戶,每年更新數據庫”。2007年全市縣、鄉、村555名民政干部和聯絡員為9215名五保戶提供了衣食住行服務,為納入城鄉低保范圍的21.8萬群眾發放低保金8915萬元,給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對象共58912人核發救助金1188萬元,給因干旱、風沙、霜凍等自然災害造成損失的農民發放面粉21萬公斤、衣服9.3萬件、送水2160多噸。許多鄉鎮民政干部冒嚴寒頂酷暑,很多時候為送一袋面粉徒步跋涉數十里,風里來雨里去,常常為一個低保對象翻山越嶺走訪數十次。基層民政干部可謂是:三步并作兩步走,一門心思“送溫暖”,千方百計保平安。“對人民群眾有感情,對黨的事業負責任”已成為全體民政干部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得到了群眾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