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
發展文化產業 建設幸福白銀
——訪白銀市委書記張智全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如和煦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處于“蘭白都市經濟圈”的白銀市,如何發揮文化凝聚力、創造力、支撐力的作用,推進文化建設新跨越,建設“繁榮文明幸福白銀”。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白銀市委書記張智全。
記者:張書記,請您談談白銀市文化建設的現狀。
張智全:近年來,白銀市的文化改革發展有了明顯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文化藝術活動豐富活躍,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現代傳媒能力有效改善,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優秀民俗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白銀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完善,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能力弱,資源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小、層次低,沒有形成具有一定實力的骨干企業和文化品牌;現有的文化傳播手段、傳播能力和傳播技術,與快速發展的現代高科技傳播體系差距較大;文化人才供給不足、創新能力不強;文化發展總體上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形勢還不相適應。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切實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文化跨越式發展。
記者:請您談談白銀文化發展的總體思路。
張智全:建設繁榮文明幸福白銀,一定要有文化的引領和支撐。要按照“重規劃、強基礎、創品牌、興產業”的思路,依托蘭白核心經濟圈大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以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工礦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為主線,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手段,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人才建設為根本,把白銀建成甘肅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動基地、文化產業生產基地、文明成果推廣基地,使文化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成為真正的支柱性產業。
記者:請您談談白銀文化建設具有哪些特色和重點?
張智全: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白銀作為中國唯一一座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不僅有“日出斗金”的輝煌歷史,也有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史。礦產是有限的,而文化是無窮的,正是文化資源這種可持續性和永不枯竭的特點,形成了白銀自身鮮明獨特的文化特色。
第一,黃河文化是白銀文化之根。黃河流經白銀258公里,占甘肅段的58%。據考證,早在8000年至5000年前,就有先民們在此繁衍生息。從古代農業、畜牧業的發展到現代工業的崛起,從昔日水車輪轉到聞名世界的高揚程提灌,無不與黃河緊密相連。白銀黃河流域遺留的彩陶、巖畫、古村寨、古泉、古井、古建筑、古樹木等古文化遺址,構成特有的黃河文化符號。
第二,工礦文化是白銀文化之魂。白銀因礦設企,因企設市,是中國有色工業的搖籃!鞍足y煉銅法”曾長期代表我國銅冶煉技術的最高水平;稀土加工能力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高能炸藥生產能力占全國的60%;TDA生產能力居全國之首,煤炭生產能力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學工業基地;國家級開發區落戶白銀,是創新發展的示范區;“艱苦奮斗,創業奉獻”為核心的白銀精神,是工礦文化的傳承和凝練,是白銀人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
第三,紅色文化是白銀文化之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靖遠三次起義是甘肅規模最大、影響較廣的起義,在甘肅乃至全國武裝斗爭中有著重大意義和作用,紅西路軍在此組建并悲壯西征,打拉池、虎豹口等革命遺址,特別是會寧三軍大會師,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會師舊址也被納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經典景區。紅色文化的血液在白銀大地奔涌,永遠激勵白銀人民自強不息、創新發展。
第四,絲路文化是白銀文化之脈。白銀是古絲綢東路重鎮,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橋梁。索橋、虎豹口、黃灣、北城灘都是絲綢之路黃河古渡口,有鶉州城、媼圍城、柳州城、迭烈孫堡等絲綢之路古城堡遺址20多座,漢唐烽燧、法泉名寺、北魏壁畫、索橋古渡、紅羅古剎、長城驛站等都展示著絲路文明,記錄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融合的痕跡,形成白銀開放兼容、吸收融合的文化特色。
第五,民間民俗文化是白銀文化之韻。白銀民間民俗文化積淀深厚,種類繁多,五彩紛呈。古琴演奏、寶卷藝術、皮影小戲、孤本繕書、名人字畫等文化遺產,剪紙、刺繡、奇石、陶藝、銅藝、蛋雕和社火等民俗文化,都是精品甚至絕品,也是可資利用的寶貴資源,大力發揚和傳承,一定能為文化增韻,為旅游添彩。
記者:請您談談白銀文化發展的保障措施?
張智全:其一,加強領導是關鍵。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把文化建設和發展,把文化產業開發與培育真正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戰略決策、發展規劃、重點工作之中,作為執政理念、執政能力來要求,納入經濟發展硬指標來考核,作為第一要務來部署,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努力構建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其二,改革創新是動力。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不斷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強文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切實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其三,隊伍建設是根本。人才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我們要認真制定我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具體政策,重點從培養、使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營造良好的文化人才保障環境。同時,挖潛和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文化創造性,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激發蘊藏于人民群眾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形成文化建設強大合力。
其四,完善機制是保證。我們要創新文化管理體制,進一步轉變職能,逐步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微觀文化向宏觀文化轉變,由依靠事業向依靠產業推動轉變。要發揮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共建文化產業的協作機制。宣傳部門要牢牢構筑思想文化陣地,充分發揮建設白銀文化的引領作用;經濟部門要善于從經濟一體化的視角出發,積極在經濟建設中體現文化內涵;文化部門要和旅游部門協同部署文化產業發展,協同打造包裝文化旅游品牌,協同開發延伸旅游產業鏈條。要建立穩定的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十二五”時期對文化的投入高于“十一五”時期,財政對文化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開發文化旅游產業,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建設繁榮文明幸福白銀提供堅強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