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研究市場是領導干部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的一項基本功
———定西市馬鈴薯運銷調研的幾點思考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現階段,我省農民收入的來源雖然日趨多元化和多樣化,但農業仍然是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全省各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保證抓黨建”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工作思路,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階段性的變化,調整農業結構,使一些特色產品和優勢產品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的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是,從總體上看,有的地方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增產不增收的問題依然很突出。如何用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如何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中破解農民增收緩慢的難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通過對定西市馬鈴薯運銷的調研,引發了我諸多思考。
一、研究終端市場是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
市場經濟的要害在市場,市場的關鍵在終端市場。終端市場是產品流通的最后歸宿,是產品集散地,是連接產需兩頭的較高層次的市場形態,可以真實反映產品的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農產品終端市場的供求關系直接影響和決定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研究農產品終端市場,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農產品可能的利潤空間,也可以為我們進行結構調整提供重要依據。
在計劃經濟特別是賣方市場條件下抓產業的順序是“產、供、銷”,即以產定銷、以產定需;在市場經濟特別是買方市場條件下,抓產業的順序應該是“銷、供、產”,即以銷定產、以需定產。當前,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相當多的農戶還沒有完全實現從產品生產者向商品生產者的轉變,從純粹的生產主體向生產經營主體轉變。他們關注較多的是土壤、氣候、莊稼長勢、收成等生產方面的情況,而對農產品的銷售、市場行情及其變化關注得少、研究得不夠。加之市場的千變萬化、信息的不對稱、農業生產季節性顯著和周期長等因素,進一步增加了農戶準確把握市場變化和規避市場風險的難度。在市場發育不成熟、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發展市場經濟需要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的強力推動。但是,我們有的領導干部仍然習慣于用計劃經濟的老思路老辦法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抓農業,重視產品產量多,研究市場銷售少;跑田間地頭多,了解終端市場少,不會甚至不知道了解和研究終端市場,對供求關系和市場價格變化心中無數,因而在指導調整農業結構、調節利益關系和解決農產品“賣難”等問題上就難免盲目被動,甚至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從一定意義上講,市場需求決定產業結構,市場需求決定商品價格。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抓農業,就必須立足市場做文章,圍繞市場增效益,緊扣比較效益,用工業化的思維來謀劃農業發展。必須重視研究市場特別是終端市場。要研究市場供求的規模、結構、方向及價格,以市場供求預測市場變化的態勢、調整產業結構,以市場營銷促進產業成長。要重視成本控制,用工業倒推成本的方法計算農產品投入產出比,核心是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定西市是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產區之一,去年需要外銷140萬噸。能不能確保外銷,賣個好價,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增產增收。定西市各級黨委、政府一改過去重生產輕銷售的做法,組織有關人員,分赴全國各大主要銷售地,調查了解終端市場的情況,并根據掌握的市場信息及時組織貨源,實現外銷110萬噸,并且價格比往年有較大幅度提高,增收近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408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7%。
這說明,只要緊緊抓住了終端市場這個切入點,就抓住了農民增產增收的關鍵。
二、減少流通的中間環節是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舉措
中間環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這里是指農產品從農戶手中到達終端市場的流通過程。沒有中間環節不行,中間環節太多也不行。當前,農戶之所以增收空間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太多了。這是因為,一方面,中間環節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農戶的利益流失就越多;另一方面,中間商具有兩重性,與農戶既是分工合作關系,又是利益矛盾關系。中間環節一多,各級中間商為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就會操縱價格,壓級壓價收購。
從定西市馬鈴薯以前的銷售情況看,一般都要過三四道手,才能到達終端市場。
而在每一個環節上,經銷商獲取的收益都比農戶高。農民辛辛苦苦一年,僅得了個小頭,大部分利益都因中間環節多而流失了。
過去,我們只是想著把產品賣出去就行了,至于什么樣的價格合理,農民是否真正有利可圖,卻考慮得不多。去年,定西市鼓勵和引導本地經銷商直接進入終端市場批銷馬鈴薯,一下子把中間環節減少到了兩個,使得收購價在終端市場價格和需求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由過去每市斤0.18元左右提高到0.24元左右。
由于中間環節減少,在外銷價格提高的同時,也帶動了龍頭加工企業收購價格的提高,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可見,流通的中間環節有學問,不僅增產可以增收,而且減少中間環節同樣也可以增收,甚至有時增收的空間會更大。
同時,經營主體的多少也有學問。經營主體少了,很容易形成壟斷,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吃虧。過去,我們比較注意引商或坐等商家上門收購,忽視了培育自己的中間商經銷或走出去闖市場,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實踐證明,只有培育多元經營主體,形成充分競爭,利益分配才會趨于合理,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都會受益。
三、提高組織化程度是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的根本保證
農民組織化程度就是指農戶之間在生產經營上互助合作的程度。組織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夠提高農民在市場談判中的地位,增強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更好地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現階段,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由于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過于分散,使他們在市場交易中難以有效地保護自身利益,容易被“各個擊破”,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公司(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有利于這一問題的緩解。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助推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上,發揮著重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但必須看到,龍頭企業與農戶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僅僅做大做強一兩個龍頭企業是不夠的,而應當形成多個龍頭企業相互競爭的局面。否則,龍頭企業少,競爭不充分,極易強化價格壟斷,擠壓農民的增收空間。
龍頭企業的兩重性告訴我們,沒有龍頭企業不行,龍頭企業發展少了也不行。
如何調節好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切實保護好農戶的利益,改變他們的弱勢地位,這是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應注重提高市場發育程度,做大做強市場,在培育本地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外地終端銷售市場,為農戶便利地進入市場提供平臺。二是應注重培育市場主體,增強農民的市場意識和適應市場的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一靠“龍頭”的拉動,二靠市場的拉動。因此,應鼓勵更多的經銷商和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提高商品率,形成經銷和加工企業兩個“龍頭”并駕齊驅、相互競爭的格局。三是在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政府應充當農民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言人,按照平衡各方利益的原則,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共贏。
定西市在這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針對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和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健全的實際情況,建立了馬鈴薯價格信息平臺、物流配載平臺和交易平臺。同時,在對終端市場價格走勢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指導收購價,有效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要改變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地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自身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經濟合作組織,形成“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這是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聯合起來與龍頭企業和中間商平衡利益關系的必由之路。
四、解決運輸“瓶頸”制約是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手段
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的運輸距離、運輸方式和運輸速度是影響產品流通成本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產品的運輸距離、運輸方式和運輸速度,就是一個時間和空間問題。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不同的利潤和效益。就時間而言,就是產品到達終端市場的時機和速度。搶先占領市場,就會贏得競爭的主動權,而隨后擠入市場,困難則會大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就是金錢,速度就是效益。就空間而言,就是運輸半徑和市場選擇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我省地處偏遠,地域狹長,山大溝深,交通運輸狀況還不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加之主要農副產品到終端市場的運輸距離普遍比較遠,運輸成本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盡量從降低流通成本出發,選擇最佳的銷售市場、運輸路線和運輸方式。
就馬鈴薯來說,國內的主要產區是內蒙古、黑龍江和我省定西。在市場選擇上,內蒙古和黑龍江產區距離廣州、深圳、成都均比定西市遠得多,我們在運輸成本上有優勢,并且在這幾個市場上已經占有了一定的份額。因此,要想方設法繼續鞏固和擴大華南、西南市場。同時,內蒙古、黑龍江等馬鈴薯產地距離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與定西市差不多。相對而言,他們的交通條件比我們好,但我們可以發揮產品品質的比較優勢,積極開拓和參與華北、華東市場的競爭。在運輸方式上,公路一般要比鐵路的運輸成本高,再加上汽油漲價和限超載等因素,成本會更高,但公路運輸綠色通道通暢、靈活性大;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相比,成本比較低,但靈活性差。在當前公路和鐵路運力緊張的情況下,容易形成“運輸業感冒、農產品發燒”的怪圈。因此,我們應當揚長避短,哪種運輸方式有利于農產品外銷和市場競爭,就選擇哪種方式。根據運力的實際情況,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各種中介組織和協會的作用,加強對產品終端市場的調查研究,做好市場預測,按照市場需求和價格情況,確定農產品的發運方向、發運總量、發運時間,制定合理的運銷預案,挖掘現有運輸潛力,優化運力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要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不擠羊腸小道。對一些適宜儲藏而自然上市價格又不理想的農產品,可以考慮通過儲藏來推遲銷售期,調節銷售期,均衡上市,以取得更好的收益。這樣做,既可以緩解運輸上的季節性壓力,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
五、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的基礎性工作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地方的市場化水平。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越發達,為廣大農民提供的服務范圍就越廣,農民增產增收的空間和可能性就越大。解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必須盡快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過去,我們在這方面比較注重生產環節的服務,比如,籽種、化肥、農藥、生產技術服務等,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只有生產環節的服務是遠遠不夠的。當前,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應在做好科技、培訓、金融、法律、宣傳等服務的同時,著力在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加快市場流通、市場環境、市場信息網絡體系建設上下功夫。一是積極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制定和實施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質量安全標準,把農業標準化融入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創名牌,打品牌,以質量取勝,提升農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二是積極支持和發展壯大農民營銷組織、運銷大戶和經紀人隊伍,重視發展農產品貯藏業、運輸業和銷售業,建立功能完善的農產品專業市場、批發市場,構建便捷發達的營銷網絡,進一步疏通和拓展農產品營銷渠道。三是加大市場環境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遏制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市場平臺,促進農產品的自由流動。四是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加強市場供求的調研預測,為農民調整種植結構、進入市場交易、更好地保護自身利益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總之,要提高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發展的能力,當前最突出的是提高各級領導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一是加強學習,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提高理論素養;二是加強調查研究,善于解剖麻雀,把一件事追蹤到底,從事物的現象中探索規律,把握規律,提高理性思維能力;三是注重實踐,善于運用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導實踐,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這應當成為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