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隴原潮 走進新時代】
不要用老眼光看定西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全媒體采訪團走進定西
甘肅日報記者 楊世智
清末陜甘總督左宗棠的一句“隴中苦瘠甲于天下”,讓定西“窮”名在外。1982年,一位聯合國官員對定西“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評價,又一次加深了人們對定西“窮”的印象。
“窮”,幾乎成了定西的標簽,即使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不了解定西的人仍然這樣認為。今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走進定西,翻天覆地的變化告訴我們:一定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定西。
“資源優勢”變“發展優勢”
10多年前,一家名為“一方”的廣東藥企,通過招商引資入駐定西市隴西縣,設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分公司。
一開始,很多人并不看好“一方”的選擇。當時,這家企業的年產值只有2800萬元,為地方所做的稅收貢獻只有區區150萬元。如今來到這家公司的中藥提取物車間,公司綜合經營部負責人龍世雄自豪地介紹說:“去年我們的產值是11.7億元,上繳稅金8000萬元;今年產值有望達到14億元,稅收1.2億元。去年,我們已經是甘肅省最大的中藥生產企業,可以生產568個中藥配方顆粒和提取物品種。”
“一方”當初為何會選擇定西?對方回答說:資源。
定西有“千年藥鄉”之譽,是全國道地和優勢地產中藥材的產區之一,境內出產各類中藥材品種439種。同時,定西還是“天然藥倉”。2009年,一位專家曾評價說“藥到隴西最全,儲在隴西才優”。
改革開放40年來,定西市廣大干部群眾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努力把這種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優勢,使原來的道地和優勢藥材原產地變成了“主產區”,“天然藥倉”變成了“天下藥倉”。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占甘肅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的一半、全國的六分之一,形成岷縣當歸、隴西黃(紅)芪、渭源黨參三個特色鮮明的中藥材優勢種植帶,隴西、岷縣、渭源分別贏得“中國黃芪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黨參之鄉”殊榮,其中隴西縣被確定為“國家級中醫藥原料生產供應保障基地”。同時,全市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到80萬噸,倉儲品種320多個,年倉儲周轉量達100萬噸;中藥材年交易量達30萬噸,年交易額180億元以上。
如今的定西,吸引力越來越大。在西北地區最大的中藥材原產地交易市場隴西縣首陽鎮,全國10多個省區的3000多客商在這里常駐。其中,日交易原藥材和中藥材切片近600噸,年交易總量達到30萬噸,年交易總額達60億元。在總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的甘肅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岷縣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渭源縣工業園、渭源會川工業園和安定區巉口園等5個以中醫藥為主的產業園,先后有奇正藏藥、康美藥業、神威藥業、禾邦制藥、千金藥業等120多戶藥企入駐,把中藥材變成保健食品、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成藥等精深加工產品,推向全國甚至全球。2017年,全市中藥產業總產值達到144億元,市場年銷售額達到170億元。
今年10月,首屆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在隴西舉行,定西以嶄新的形象登上對外展示的國家級舞臺。
“發展差距”變“后發優勢”
不能用老眼光看定西的,不止這一點。
定西十年九旱,即便是馬鈴薯這么好“伺候”的農作物,也經常是“種了一坡、收了一斗、煮了一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大江南北,也讓定西廣大干部群眾在探索發展的道路上邁開了大步。
為了能讓群眾吃飽肚子,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連續多年遭遇大旱之后,定西市提出“壓夏擴秋”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抗旱保收。經過幾年試驗摸索,1996年,定西市提出實施“洋芋工程”,開始大面積推廣馬鈴薯種植。2008年,再次提出打造“中國薯都”的構想。在之后的歲月里,定西市委、市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帶領全市黨員干部群眾,群策群力,苦干巧干,推動馬鈴薯產業先后走過了自給自足、產業培育、快速發展、全面提升、轉型升級五個發展階段,產業體系趨于完善,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馬鈴薯也在定西人眼里完成了從“救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的轉變。目前,全市種植馬鈴薯300萬畝,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4.54%,原原種生產能力達到10億粒;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到163億元,人均產業收入1590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2%;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達到28家,加工能力達到79萬噸。與此同時,定西也躋身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成為全國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薯制品加工基地,獲得了“中國薯都”的美譽。下轄的安定區、渭源縣分別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定西馬鈴薯”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榮獲“全國十大魅力農產品”稱號,成為全國各大市場的“寵兒”。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走進位于渭源縣會川鎮的田地農業科技公司的日光連棟溫室內,成熟的微型薯已經采摘完畢。企業負責人杜宏輝不無驕傲地說:“這個日光溫室是當前全國最大的專業生產馬鈴薯原原種的日光連棟溫室,公司的種植基地不僅在定西有,在外地也有,微型薯產量已占全市的十分之一。”
從曾經的“跟著走”到現在的“領著走”,曾經貧困落后的定西已讓人“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