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農村改革要實現新突破。把握了這“五個五”,就從總體上把握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和精神。
從我省農村的特殊性出發,全面落實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最根本的是要努力走出一條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路子,使這些工作都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基于這樣的認識,我省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思路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支撐,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關鍵,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堅持分類指導,區別輕重緩急,有重點有步驟地加以推進。具體說,就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國家在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其著眼點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致的,但要求更高、任務更艱巨、時間跨度更大。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這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包含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又超越了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將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認識到這一點,就要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既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堅決反對因循守舊、敷衍應付,甚至無所作為的做法,同時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攀比,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指標口號。必須把新農村建設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加以推進。
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同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關系。現代化必須建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之上,而工業化城鎮化又必須建立在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現代化的兩個重要方面,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省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順應工業化發展的趨勢,在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上的重大調整。只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了,才能為反哺農業、支持農村提供經濟基礎,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另一方面,建設新農村不是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割裂開來,更不是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對立起來,而是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改變農村面貌,增加農民收入,使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把握好新農村建設與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結合點。一個就是要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使之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帶動城鎮化的發展。一個是要大力抓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在為城市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持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巨大的農村人口壓力,提高人均占有資源水平。把握住這兩點,就可以做到新農村建設與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相得益彰,共同推進。
第三,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同扶貧開發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是對“三農”工作在認識上的深化和升華,其實質是加快解決“三農”問題。扶貧開發是集中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農”工作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因此,新農村建設既包含了扶貧開發,又為扶貧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我們省來說,扶貧開發的任務還很艱巨,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要穩定地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必須堅持扶貧開發同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著眼于消除貧困,把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放在改善農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上,放在拓寬農民增收的基本渠道上,放在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上,進一步搞好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離開了這“三個基本”,任何性急的做法,都是脫離實際的,都是違背農民群眾意愿的,最終都會妨礙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第四,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同階段性任務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既是一個動態的目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改變農村面貌決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我省現階段來說,城鄉之間巨大差距的實質在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在于農村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在于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所以,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當然,改變農村面貌需要進行村莊建設,但我省絕大多數地方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還不具備全面進行村莊建設的條件。村容整潔的重點,應該放在治理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公共服務、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上。新農村建設的試點也要緊緊圍繞現階段的主要任務,著眼于如何培育優勢產業、如何提高農民素質、如何解決水電路燃料通訊等關系群眾利益的實際問題來進行,而不能一味地在村莊建設上搞試點,也不能把試點變成人為的栽盆景、壘大戶,不能把資源過分集中在少數試點上,尤其要防止舉債搞建設。宣傳典型示范應注意代表性和示范性,更多地宣傳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的典型。總之,一定要防止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第五,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村經濟發展同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發展經濟,增加物質財富,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社會事業發展更加薄弱,尤其在農村教育、衛生和公共服務領域欠賬比較多,其直接的后果是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反過來又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圍繞提高農民素質,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做到用社會事業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更快發展。
第六,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中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的關系。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既是一個富裕農民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文化貧困”是導致農村落后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新農村建設必須在培養新型農民上下功夫,使農民不僅“口袋富”,更要“腦袋富”。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通過各級黨委政府扎實有效的工作,在農村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培訓工作,引導農民學文化、學科技,開展移風易俗、遵紀守法、勤奮創業的教育。要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改進對農村的宣傳工作,動員各群團組織,必要時組織機關干部以及大學生志愿者深入基層,進村入戶,廣泛開展掃盲、科普、禁賭、普法、培訓等各種實實在在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
第七,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支持同農民自力更生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有效載體。必須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對屬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方面,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承擔應有的責任。同時,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始終是農民,必須進一步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激發廣大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要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更多地通過以獎代補等新的辦法,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引導和鼓勵農民自覺投入新農村建設。同時,還應探索建立社會參與機制,不斷拓寬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