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晚報8月12日報道 由中國科學院東亞區域氣候中心、蘭州大學、國際強化觀測計劃(CEOP)、季風亞洲區域集成研究國際項目處(MAIRS)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半干旱區陸面過程與大氣相互作用國際研討會”昨日下午在蘭州大學順利閉幕。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雙院士RobertE·Dickinson教授、中國科協副主席、科學院院士符淙斌,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Davewinker博士、日本東京大學ToshioKoike教授、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授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蒙古國和印度等國家的8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據有關專家介紹,從1961-2002年42的資料分析,黃土高原地區年平均氣溫以0.03042℃/年的速度上升,其增溫速度明顯快于南方濕潤區的增溫速度(0.012℃/年),也遠高于我國近40年來的平均增暖速度0.004℃/年。其中,甘肅的平均氣溫以0.0304℃/年的速度上升,增溫速度接近全國平均速度8倍,增溫趨勢非常明顯。
環境破壞加速北方干旱
符淙斌院士特別指出,伴隨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北方干旱化已成最為嚴重的生存環境問題之一,特別是中國西北地區環境生態條件脆弱,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多發,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他認為,黃土高原作為典型的半干旱地區,是半濕潤與干旱地區的氣候變化敏感過渡帶。在此建立多要素、多學科的長期定點觀測站,對于研究海-氣和陸-氣相互作用對氣候特別是半干旱地區的氣候影響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符淙斌院士認為,北方干旱化是一個典型的交叉科學問題。干旱化不僅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是環境系統整體的異常變化,其中包括溫度升高、蒸發加大、降雨量減少、河網干枯、湖泊萎縮、雪線抬升、土地荒漠化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同時,干旱化的發展過程不僅取決于環境系統干濕變化的自然規律,而且受到全球增暖的影響和當地人類活動,如土地利用和水利用狀況的影響。因此,單純從水資源及其管理與調配著手,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干旱化問題。
符淙斌院士說,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正在加速北方干旱化,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無序地開墾、砍伐、放牧等,所以要從根本上緩解干旱化程度,必須規范人類的活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每個人都應該從自我做起。
河西走廊“盛產”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人類經濟活動的加強和草地生態系統的惡化,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正在逐步擴大,并加快了沙塵暴和沙塵天氣的發生。
追根溯源,沙塵暴的策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省的河西走廊,已成了中國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它北部的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連山水源涵養帶因為干旱的加劇雪線不斷升高;中部綠洲地帶則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水資源越來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現出沙進人退的態勢。據統計,目前河西地區沙漠化面積正在以每年1.2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沙漠化面積比解放前增加了78.9萬畝。8.7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中,80%嚴重退化。民勤、金塔、武威等河西走廊上的“明珠”,成了有風就起塵的新沙塵源地。從衛星拍攝的沙塵暴路線圖看,近10年西北發生的沙塵暴幾乎都沿河西走廊向華北及長江中下游逼近。
符淙斌院士告訴記者,從近50年來的觀測記錄表明,沙塵暴的發作頻率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這并不能說明干旱化程度在減弱,相反,甘肅河西走廊荒漠化正在加劇,沙塵暴頻率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強風減少,但每年的單體沙塵暴在變強。從構成沙塵暴的兩大因素來看,甘肅的河西走廊已經成為中國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甘肅省平均氣溫增速明顯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有關資料表明,從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0.6±0.2℃,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后;20世紀是北半球過去1000年里地面溫度上升最快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世紀,其中,90年代是20世紀最暖的10年,而1998年和2002年分別是自1861年以來有儀器記錄的最暖和次暖的年份。
針對全球變暖這一主題,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黃建平教授對黃土高原的氣溫上升情況曾做過詳細分析。黃教授告訴記者,他們選用了黃土高原7省區49個具有代表性的氣象站(甘肅省10個站,青海省3個站,陜西省11個站,山西省14個站,寧夏區7個站,河南省3個站,河北省1個站),通過對1961年—2002年42年逐日的氣溫資料分析,結果表明:黃土高原地區年平均氣溫以0.03042℃/年的速度上升,其增溫速度明顯快于南方濕潤區的增溫速度(0.012℃/年),也遠高于中國近40年來的平均增暖速率0.004℃/年。其中,甘肅的平均氣溫以0.0304℃/年的速度上升,接近全國平均速度8倍,增溫趨勢非常明顯。 (蘭州晚報) 記者:楊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