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扶貧開發新跨越
——就“扶貧開發水平提高行動”訪有關部門負責人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核心和主題,更是我們扶貧部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起省委、省政府促農增收“六大行動”中的“扶貧開發水平提高行動”,省扶貧辦主任沙拜次力說。
20多年的扶貧開發,使我省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截至2007年底,我省還有一半縣屬于國扶貧困縣,貧困人口尚有404萬,而這些人口又大多居住在旱塬荒灘、峭山石嶺,囿于貧困地區嚴酷的自然條件和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后觀念,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
而且,對于我省來說,脫貧標準低,遇災極易返貧。像這次地震受災的大部分區域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也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區域。以至于多年的扶貧成效毀于一旦,災區農牧民基本重返貧困,扶貧開發難度更大了。
“越是難,我們越要知難而進。”沙拜次力說。從目前我省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現狀看,促進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重點和難點都在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據測算,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勢對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全局的影響度約在60%左右。因此,這次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后幾年力爭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2%以上,達到全省平均增速。
“對于我省貧困地區來講,這意味著任務更艱巨,責任更重大。實現這個目標,并非易事,但我們有決心、信心,堅決完成這個目標。”沙拜次力說。近日,就如何強化工作措施,嚴格扶貧資金管理,通過扎扎實實推進“扶貧開發水平提高行動”,提高扶貧開發成效,記者分別采訪了省扶貧辦主任沙拜次力、省財政廳副廳長陸代森。
堅持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同特色產業提升、草食畜牧業發展、二三產業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行動相結合,加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力度,大力培育農民增收優勢主導產業
省委、省政府提出,經過五年努力,使51個扶貧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3197元。為此,省扶貧辦制定了具體的年度目標:2008年,在現在1814元基礎上,凈增218元,達到2032元;2009年,達到2275元;2010年,達到2549元;2011年,達到2854元;2012年,達到3197元。
“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就得辯證地看待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劣。”沙拜次力說,我省貧困人口數量大、比例高、增收條件差,但增收的有利因素又是存在的。這就要實施“扶貧開發創新計劃”,堅持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同特色產業提升、草食畜牧業發展、二三產業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行動相結合,有水路走水路,沒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不斷創新扶貧方式,完善扶貧機制,加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力度,大力培育農民增收優勢主導產業。
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這些年,在扶貧開發中,廣大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靠智慧、靠技術,巧妙利用當地資源,挖掘生產潛力,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始一鄉一品搞活經濟,主導產業唱主角,孕育出全國獨具優勢的大產業。
曾經“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現在成為中國最大的市級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一車車土得掉渣的馬鈴薯變成了“金蛋蛋”;老區慶陽,牛產業讓貧困農戶日子“牛”了起來……
“我們要繼續做大做強草畜、馬鈴薯、中藥材、果品、瓜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同時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的自然優勢,加快新興特色產品培育。合理布局,連片開發,培育貧困地區長效主導產業,切實拓寬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沙拜次力說,力爭到2012年,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大幅增加,51個重點縣出欄牛達到150萬頭,羊達到750萬只,馬鈴薯種植達到875萬畝,中藥材達到120萬畝,果品達到740萬畝,瓜菜到320萬畝。全省貧困地區年平均家庭經營收入增長達到12%,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產業化經營的比例達到57%左右。
產業化扶貧步伐的前進,離不開科技的力量。沙拜次力說,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的引進和推廣,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力爭培訓農民技術員和農民50萬人次,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村、示范點,并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靠科技提升貧困地區傳統產業生產水平和效益,依靠科技促進和帶動貧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給農民插上騰飛的翅膀。
沙拜次力說,隨著特色產業基地規模擴大,還得高度重視龍頭企業的扶持和發展,提高附加值,延伸增收鏈。在扶持好現有132家國家和省級扶貧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再扶持發展一批骨干企業,強化龍頭的帶動力、輻射力。通過龍頭企業的扶持和發展,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使貧困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脫貧。
“當然,思路和方法的創新格外重要。”沙拜次力說,實現上述目標,還得以貧困村為重點,以貧困人口為對象,逐步由整村推進向連片開發、整區域推進拓展,從而鞏固整村推進成果,提升扶貧工作水平,擴大帶動輻射,創造扶貧工作新局面。
在進一步搞好社會幫扶工作的同時,加快勞務培訓和轉移步伐,拓寬非農產業增收途徑,并積極穩妥地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完善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勞務輸出是貧困地區增加農民收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近年全省扶貧工作的主要特色。“要讓更多的人走出去,就得抓好技能培訓。”沙拜次力說。省扶貧辦決定,力爭通過訂單培訓方式,每年開展貧困地區勞務技能和“兩后生”培訓6萬人,確保打工者憑一技之長穩定就業,增加收入。同時,大力推進省外勞務移民工作,繼續搞好新疆勞務移民,加強與沿海發達省市企業的聯系,推廣工業移民經驗,鼓勵支持年輕夫婦外遷就業。力爭在5年內,通過培訓使51個貧困縣貧困農戶戶均輸出一個勞動力,年均勞務收入增長15%。
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省扶貧辦牽頭制定的措施提出,要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政策協調、講求實效”原則,積極穩妥地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重點鄉中,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生活在水源涵養林區、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風沙沿線受荒漠化威脅嚴重地區、退牧還草工程禁牧區,這些生態位置重要、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農牧民實施生態移民;對生活在地質災害頻發,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地區的農牧民實施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力爭每年完成6萬人的搬遷任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增收條件,是提高扶貧開發水平一個重要的前提。我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脆弱,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差,要繼續把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改變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結合起來,重點抓好基本農田、小型水利、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能源、村容村貌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建設,夯實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的“基本功”。
“提高扶貧開發水平,還得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沙拜次力說。要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農村低保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范圍,不斷提高補助水平,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向貧困宣戰,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省扶貧工作所創造的豐功偉績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他們不僅給貧困地區提供了資金和物質支持,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早日脫貧的精神動力。為此,要繼續抓好國家部委、天津對口幫扶及省、市、縣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幫扶工作,發揮部門優勢,為區域經濟和產業開發提供支持。
健全扶貧投入機制,完善扶貧項目實施辦法,加強扶貧資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扶貧開發的實踐證明,貧困人口收入的增長與對扶貧產業的投入是成正比的。要使今后五年內貧困人口收入有大幅度增長,就要增加投入,加強投入的績效管理,發揮投入的乘數效應。”對沙拜次力的這一說法,省財政廳副廳長陸代森極為贊同。
陸代森說,為此,省財政廳牽頭制定的措施提出,建立財政扶貧資金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我省貧困人口多,扶貧任務重,地方財力狀況差,這幾年,省財政不斷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但像這樣以文件形式明確提出,要確保扶貧資金逐年有所增加,尚屬首次。
省財政廳牽頭制定的措施還提出,提高扶貧標準,探索扶貧工作新措施。要將現行的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貧困標準合并為單一的扶貧標準,最終把10%-20%的低收入農村人口作為扶貧對象,并實行動態管理。對扶貧項目,也提高投入標準,降低地方負擔和群眾自籌比例,保證扶貧項目建設的質量和要求。并完善以工代賑勞務報酬發放機制。
陸代森說,為了更好地發揮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還得建立財政扶貧投入引導機制。我省要繼續引導信貸資金投入扶貧開發,每年安排6000萬元以上的扶貧貼息資金,引導金融機構發放扶貧貸款8億元以上,扶持貧困農戶和扶貧龍頭企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去年以來,“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的試點,為扶貧資金良性發展、滾動發展探索出一個新路子。陸代森說,要繼續創新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方式,抓好全省72個縣204個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有效解決農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同時,在整村推進項目中,繼續對養殖業項目推行“投牛還犢、投羊還羔”的滾動發展模式,把農民養殖協會、投牛(羊)戶、還犢(羔)戶有機結合起來,經過二輪、三輪的滾動扶持,實現貧困戶全覆蓋,達到整村脫貧目標。
“在扶貧資金分配時,還要創新機制,增強分配的科學性。”陸代森說。要在現有扶貧資金要素分配的基礎上,以工作成效體現激勵機制。省財政廳牽頭制定的措施提出,將財政扶貧資金的80%按要素分配,20%按工作質量、扶貧效益、審計結果等作為體現激勵機制分配,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扶貧資金分配激勵機制。獎勵支持農民收入增幅較大的縣區或產業。用“以獎代補”形式,對勞務培訓基地、扶貧產業項目、科技推廣成果和龍頭企業給予獎勵支持。
陸代森說,這還要進一步深化財政扶貧資金分配和項目管理改革,積極探索扶貧資金分配和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問題,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在扶貧資金使用中,要注重調整扶貧工作思路,分區域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確保扶貧資金突出投向重點。
“當然,為了保證扶貧資金安全運行,還得完善制度,嚴格管理。”陸代森最后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