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
把握新機遇 譜寫新篇章
———訪甘肅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農村改革又一次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如一股春風滌蕩著隴原大地,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記者就學習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有關農村改革的重大問題,專訪了省農牧廳廳長武文斌。
“對我們搞農村工作的同志來說,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最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我們要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創造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武文斌說,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我省農業生產方式有了巨大轉變,農村經濟結構有了重大調整,農民利益格局有了深刻變化,正處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時期,《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博大精深,是保護農民權益的文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文件,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文件,為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繪制了新的藍圖,提供了新的機遇。
通過有償流轉,提高土地“資本”的效益
武文斌告訴記者,土地問題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關鍵所在,我省在計劃經濟時期,糧食產量上不去,主要原因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結合不緊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落實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農民延續承包土地30年不變,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持續30年的高速發展。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意味著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且長久不變,這為我省廣大農民吃了長久的“定心丸”。
據了解,我省農民人均耕地約2畝至2.5畝,與全國中東部平原地區相比,不僅面積少、不集中、十分零散,而且土質較差,農民都是一家一戶的小塊經營。這種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保供給與促增收、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者之間的矛盾以及農產品不能優價的問題日益顯現。
武文斌就此談到,全會提出“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為積極引導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留下更大的空間,也為下一步甘肅農村農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土地流轉是我省農村土地改革的一個方向,將對甘肅農業農村產生三方面的重大影響。一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實現現代農業的高質量、商品化生產。二是能夠提高土地產出率。農民種一兩畝地,把土地作為“副業”,而土地通過流轉,集中在專門搞農業、會種田的種植大戶手中,規模上去了,數量的變化將引起質的飛躍,種植大戶把大面積的土地作為“主業”集約化經營,用現代技術條件裝備農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土地效益將在現有基礎上大大提高。三是土地通過流轉,能夠使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搞農業的人越來越少,而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多,解決目前一些地區“農民不想種、種不好、還得投入”等問題。
他同時指出,對于我省這樣一個貧困落后地區,土地流轉到什么程度,要根據各地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農民解決溫飽后,提出新的增加收入的要求,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則,把土地作為“資本”進行有償流轉,通過轉包、出租、入股合作社等形式,讓農民增加收入。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核心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標。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大幅增長,我省怎么辦?如何促進我省農民增加收入?武文斌說,農民增收是一個重大問題,既是“三農”工作的核心,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題,更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我省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促農增收六大行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12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目標,這是省上的決心。我省農民增收的潛力很大,要大力挖掘農民增收的潛力,跟緊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逐步縮小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決不能讓差距越來越大。
十七屆三中全會全面提出了夯實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保障,我省將如何通過學習貫徹落實相關具體部署,結合我省實際省情,采取哪些措施確保我省農民增收?武文斌說,一是要增加我省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在現階段仍然是我省農民收入的主體,種養業仍是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要通過在現有的承包土地里提高科技、加大投入、增加產量,來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增加我省農民的農業外部收入。隨著全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農民打工、勞務輸轉是個發展方向,通過對農民的培訓和職業教育,農民實現穩定性、永久性地轉移,使農民變成新型產業工人。三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土地合理流轉,農民的耕地、宅基地將作為農民增收的生產要素,通過抵押、出租、轉讓等資本運營方式,讓農民增收。四是增加轉移性收入。農民將享受各項惠農強農政策的農業補貼等。
武文斌就增加我省農民家庭經營收入還特別談道,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等,這意味著要為農村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為促進我省農民增收提供了政策保障。我省要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就必須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大資本進入農業的力度。農業是一項基礎薄弱產業,必須加大投入,才能發揮更大的增產增收效益。農民貸款難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土地經營權明晰后,農民可以將土地作為抵押進行貸款,增強農業自身的融資能力。還要通過加大招商引資,讓外面的資本進入農業領域,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農業發展速度,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據了解,全國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差距水平是3.3∶1,而我省的差距水平是4.1∶1。“縮小城鄉差距,迫在眉睫!”武文斌說,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措施,“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明確指出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標。
他說,對我省而言,縮小城鄉差距的核心除了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要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之外,要全面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全面落實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全面把握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重大機遇,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努力實現農村改革發展新突破,加快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從而帶動全面改革、全面發展。武文斌說,對我省而言,最迫切的是要加強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服務事業,讓農民與城里人一樣享受到均等的社會公共資源;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