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隨地的溝通
——改革開放30年我省通信事業發展記事
在省城蘭州一家媒體工作的張先生,兒子在海南上班,女兒在美國留學。但他們一家人卻隨時都能“團聚”到一起。
視頻聊天讓“天涯”變成了“咫尺”。當父親的張先生,甚至時常在網上“面對面”地教遠在異國他鄉的女兒如何包餃子、蒸饃饃。每周星期六的上午10時,老兩口和兒女還要三地同聊,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從和遠方親戚朋友溝通靠鴻雁傳書,到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聽到看到對方的音容笑貌;從“通信基本靠吼”,到電話、手機由“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從電報淡出普通百姓的視野到網絡溝通的方興未艾……改革開放的30年間,甘肅通信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悄然影響并改變著隴原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讓人們溝通越來越便捷,接觸越來越親密,在把人們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時,也讓千里隴原甚至這個地球在人們眼里變得越來越“小”。
30年前,一個單位才擁有一部“搖把子”電話,打個電話很費勁
現在,張先生時常要用電子郵件方式處理新聞來稿。而1978年,他在河西一座縣城當基層通訊員時,每次給報社發稿件,只能寫信,一篇新聞稿件在路上,就得走一周左右的時間。有重要的新聞線索想與報社聯系,也只能使用單位里那個“搖把子”電話,常常是一早上撥一個電話都撥不通。
不要說張先生呆的縣城了,到20世紀80年代末,蘭州市區一般住宅也都沒有電話。許多蘭州市城關區居民為了撥打一個長途電話,得趕到耿家莊郵局、廣場西口等方圓十幾里僅有的三四家郵局,然后排起長長的隊伍辦手續,再經接線員人工轉接,等到好不容易和遠方的親友通上電話,在營業廳里已足足“泡”了一兩個小時。
那真是一個“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甚至說打電話還不如走路快。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成了隴原老百姓對未來小康生活的一個憧憬。裝部固定電話,對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它不但是人們心目中“小康”的標志,而且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這樣一組數據最有說服力:1978年,我省電話用戶只有3.1萬戶,全省電話主線普及率僅為每百人0.17部。許多單位一家才擁有一部“搖把子”電話。長途電路也僅有494條,在廣袤的隴原農村只有8981戶電話用戶。
從固定電話到大哥大、BP機,再到手機,打電話越來越方便了
落后的通信網絡成了改革開放后亟待騰飛的隴原經濟發展的瓶頸。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后,我省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
1987年,蘭州市長途程控交換機投入使用,我省長途通信進入了全國長途通信自動網。同年,蘭州市首次引進萬門程控交換設備,開通了國際、國內長途直撥業務。
1989年全省第一條光纜干線——蘭州至武威光纜傳輸干線建成。
萬門程控電話系統及光纜傳輸干線的建成運行,成為我省電話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開端,我省郵電通信從此邁上高技術、高速度、高效益的發展歷程。
但到20世紀90年代初,私人想裝一部住宅電話仍然很難。不要說縣城、鄉村,在蘭州,電話拉進家,除了花3500元的“電話初裝費”,還得排隊,托人,找“關系”。
為了及早解決供需矛盾,從1991年到1999年,我省電信通信基礎建設完成了83億多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先后建成開通了西安—蘭州—烏魯木齊、蘭州—西寧—拉薩等省際光纜干線及省內光纜干線網等電信基礎傳輸網。由此,甘肅通信進入光時代,電話通信能力成倍增長。
到2000年末,全省住宅電話用戶達到143.11萬戶,比1990年增長了205.6倍;電話普及率達到9.57部/百人,比1990年增長了8.82部/百人。
在固定電話從“裝機難”變為“即要即裝”的同時,將通信工具隨身攜帶的群體也日漸龐大起來。
腰掛BP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如火柴盒一般大小的BP機,又叫尋呼機,人們通過尋呼臺將此方的信息發到彼方的尋呼機上,彼方可以回信息或者打電話給此方。從1984年國家在上海建立第一家無線尋呼臺起,這種將人們時時處處可以被找到的“小玩意”,也如雨后春筍般風靡隴原大地。“有事您呼我。”這句讓很多現在的小孩莫名其妙的話語,成了上世紀90年代隴原人們告別時最為時尚的詞匯。在1996年至2000年的幾年時間里,我省尋呼業進入了“鼎盛時期”。全省的尋呼臺最多時達到80多家,用戶最多時達到120多萬人。
移動電話最終成了BP機的“終結者”。
剛開始的移動電話,其實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模樣,它叫“大哥大”。像磚頭一樣大小的大哥大即摩托羅拉3200,據說得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哥”的標配。大哥大盛行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那時的大哥大不僅是一種聯系工具,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來自臨夏縣新集鎮新集村的建筑承包商馬文明,上世紀80年代末買的大哥大價格高達1.4萬元,通話費也不菲,他第一個月就打了700多元,所以,腰別一部大哥大一定會被認為是像包工頭、大老板這樣的有錢人或顯要人士。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增加,手機逐漸普及了。
20世紀90年代中期,TACS模擬移動電話在蘭州開通,移動通信開始在隴原大地扎根;不久后,第二代GSM數字移動電話系統在全省落地,手機日益平民化。
2001年,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完全關閉模擬移動電話網,大哥大退場。
移動電話逐漸普及后,我省尋呼業市場開始萎縮。從2001年開始,尋呼業在經歷了慘淡經營階段后,開始逐步退出普通百姓的生活,到2003年年底,甘肅省絕大多數尋呼臺銷聲匿跡。
2005年元旦前夕,甘肅省無線電管理委員會通過媒體向社會各界發出公告稱,收回公安尋呼等9家尋呼臺的頻率。此舉標志著,尋呼業正式告別甘肅大地。
在大哥大、BP機告別歷史舞臺時,20世紀80年代曾紅紅火火的電報也隨著電話、傳真、手機的逐漸普及,成了昨日黃花,悄然淡出了公眾的視野。
2001年8月,歷史在這里定格: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取消了公眾電報業務中的特急和加急業務。
除了各種各樣的電話、手機,人們現在聯系,還有電子郵件、QQ、MSN……
據省通信管理局統計,截至2008年8月,全省電話用戶達到1328.77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541.7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87.05萬戶;全省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0.7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30.07部/百人。
手機已經超越固定電話,成為隴原老百姓最為頻繁使用的聯系工具。但向前追溯10多年,對大多數人來說,手機還是一件奢侈品,通信費用太高了。
雖然上世紀90年代,為了打破電信壟斷,我省不斷深化郵電體制改革。1998年郵電系統實行郵電分營,聯通甘肅分公司成立。1999年,甘肅省移動通信公司成立。但到2000年甘肅省電信公司成立前,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移動、聯通兩大公司并沒達到預期的競爭效果,昂貴的通信資費并沒降下來。
2000年,甘肅電信推出的無線市話“小靈通”在隴原登陸了。當年5月8日,“小靈通”業務率先在白銀開通,8月蘭州電信“小靈通”正式放號……
單向收費的“小靈通”,如精靈般圓了許多中低收入者夢寐以求的“手機夢”。一時間,市民掀起了搶購熱潮。當年,全省“小靈通”用戶總數即達到10萬戶。2003年10月18日,“小靈通”迎來了它第100萬個用戶,這時,距其在甘肅落地不過3年!“小靈通”在我省的成功搶灘,“逼”得移動、聯通兩大運營商不得不放下身段,從2003年2月底開始競相降低資費,爭奪客戶。
競爭中,手機資費越來越低,手機價格也越來越低,由一種奢侈品變成了隴原老百姓手中平常不過的通信工具,完成了“從貴族到平民”的轉變。通過電話、短信問候,友情、親情、愛情在一個個手機間“蕩漾”。
手機火了,固定電話的黃金歲月也過去了。現在到蘭州電信任意一個營業廳告知要裝電話,手續費才8元。而且,裝一部電話,中國電信等幾大電信公司還競相上門服務。
除了手機、電話,網絡也逐漸普及到千家萬戶。現在,電子郵件已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書信往來,人們在互聯網上使用MSN、QQ等聊天也已經司空見慣。截至8月底,我省互聯網上網用戶已達83.17萬戶,其中寬帶接入用戶61.56萬戶。
回首望去,這越來越多樣化的聯系方式,生動折射出了隴原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也成了改革開放30年隴原社會、經濟輝煌變遷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