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裂的土地
旱!旱!旱!至目前,包括我省在內的北方多個省區遭遇旱災,全國近43%的小麥產區受旱,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在我省,中東部地區因降水偏少,旱情嚴重,重旱面積達600萬畝,20多萬人、18多萬頭牲畜發生飲水困難,抗旱形勢十分嚴峻。
“此次冬旱持續時間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均屬歷史罕見。”2月5日,甘肅省抗旱防汛指揮部有關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甘肅省水利廳2月5日發布的消息稱,此次旱情主要有四大特征:河東地區降水稀少。除隴南大部外,河東地區冬季降水不足20毫米,慶陽、平涼、天水、白銀、臨夏東部、隴南東北部等地比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九成,六盤山以東地區及秦州、秦安、靜寧、靖遠、會寧等地偏少五至九成;部分河流來水偏枯。黨河、討賴河、黑河等河流來水呈減少之勢,當前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渭河主要支流散渡河、葫蘆河及涇河干支流來水持續偏枯四至八成。全省以灌溉為主的29座大中型水庫蓄水8.2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1.05億立方米;旱情致使土壤失墑加重。入冬后,全省大部分地方氣溫偏高0.3℃-1.5℃,河西及中東部地區偏高1℃-2℃,導致土壤失墑、越冬作物冬眠不足,當前春播地受旱815萬畝,越冬作物受旱438萬畝;在農作物遭受損失的同時,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由于一些地方去秋降水相對較少,導致水窖蓄水不足,加之冬季干旱造成一些小溪、山泉、土井等水源水量減小,因旱有35萬人出現程度不同的飲水困難,主要分布在慶陽北部及白銀、蘭州、平涼、天水、臨夏等地干旱山區。
來自省上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省受旱總面積達1500萬畝,其中重旱面積600萬畝,冬小麥、冬油菜受旱面積達500萬畝,因旱導致20多萬人、18多萬頭牲畜發生飲水困難。
隴原大地焦渴
隴南:受旱面積112萬畝
記者從隴南市有關部門了解到,至目前,隴南市有112.7萬畝越冬農作物不同程度受旱,其中輕旱79.53萬畝,占受旱農作物面積的70.57%,重旱33.17萬畝,占29.43%。據當地氣象部門預報,旱情極有可能持續發展,日益嚴重。
天水:八成農作物受旱
天水市農業局向本報記者介紹稱,自去年11月份以來,天水市氣溫偏高,大部分地方沒有出現降水過程,為近10年來冬季降水最為偏少的年份,農田墑情持續下降,旱象進一步擴大蔓延,且持續加重,部分農田表層土壤干土層厚度達13cm—20cm。截至目前,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為208.68 萬畝,約占越冬作物總面積的81.6%,冬油菜受旱面積為44.17萬畝,約占總面積的82.6%,死苗5.98萬畝,約占總面積的11.2%;春播地塊缺墑面積180萬畝,其中嚴重缺墑87 萬畝。與此同時,干旱導致廣大山區27.62萬人、10.08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嚴重困難,人畜飲水水窖蓄水量不足,部分鄉鎮群眾靠買水解決飲水問題。
平涼:210萬畝農林作物缺水
平涼市抗旱防汛指揮部向記者提供數據顯示,日前,平涼市農作物和果樹受旱面積達210萬畝 (冬小麥150萬畝,果樹60萬畝),是近5年來的同期最大值。同時,由于正值冬季,干旱天氣與寒流過程結合,旱凍并存,增加了抗旱灌溉難度,部分地方苗情較差,山塬區及陽山地帶出現黃苗,部分地方甚至出現干枯死苗現象。其中,因長期干旱,部分農村群眾飲水受到影響,主要集中在靜寧西北部、崆峒北塬及目前農村安全飲水還沒有覆蓋的地方,影響人口在5萬人以上。一些群眾拉運水距離遠,缺水持續時間長,抗旱成本高。干旱不僅影響了農作物,而且使平涼境內的河流來水持續偏枯,水利工程蓄水嚴重不足。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底,葫蘆河、涇河來水比常年偏少三至七成。目前32座水庫蓄水量僅1500萬立方米,干枯18座,比去年同期偏少1000萬立方米。
白銀:320萬畝耕地受旱
白銀市農牧局副局長荊相田告訴記者,由于去年的旱情一直持續至今,今年白銀地區旱情非常嚴重。目前整個白銀地區總耕地面積449萬畝,受旱面積達320萬畝。由于會寧縣耕地多為旱山地,因此受旱最為嚴重,受旱總面積達226萬畝。會寧縣去年種植了15萬畝的冬小麥,目前嚴重的旱情已使9萬畝冬小麥全部枯死絕收,有3萬畝冬小麥減產五至八成。
慶陽:218萬畝冬小麥受旱
慶陽市農牧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218萬畝冬小麥普遍受旱,其中重旱153萬畝,占麥田總面積的70.2%。由于播后鎮壓不夠,地表松軟,麥苗抗旱抗寒能力較差,嚴重影響冬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和次生根生長,出現枯苗死苗現象。中南部塬邊、咀稍麥田死苗率5%—10%,山臺地在15%左右,北部山區死苗嚴重,平均死亡率在30% 以上。
定西:受旱面積567萬畝
記者從定西市農業局了解到,進入冬季以來,該市降水偏少、氣溫偏高,致使土壤墑情較封凍前持續下降,旱情不斷發展,特別是安定、臨洮北部和隴西東南部旱象嚴重,防旱抗旱形勢嚴峻。據記者2月2日調查了解,全市受旱總面積567.8萬畝,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74%,其中重旱面積223.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9%;農作物受旱面積61.7萬畝,占全市秋播面積的83%,其中重旱面積7.3萬畝,占秋播面積的9.9%。
目擊:麥苗枯死人畜喊渴
沒有山崩地裂,沒有驚濤駭浪,也沒有熊熊烈火,但一場無聲無息的罕見天災卻已在隴原大地肆虐數月——自去年入冬以來,我省中東部地區旱情旱象持續至今。為深入了解我省的實際旱情,近日,本報派出多路記者奔赴省內干旱災區。連日來,記者所到之處無不麥苗枯死、土地龜裂、河溪斷流、人畜喊渴。旱魃正在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在隴原大地肆虐。
隴南:
氣溫高降水少旱情將持續
2月5日,記者從隴南市氣象部門了解到,今年1月,隴南市武都、西和、宕昌、禮縣四縣區的氣溫值要比歷年同期水平高1℃;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兩當縣平均氣溫偏高1℃,宕昌、成縣、徽縣、文縣偏高2℃,康縣、武都和禮縣則要偏高3℃,暖冬現象明顯。與此同時,當地降水大幅減少。1月份,隴南市降雨量為0-1mm,與歷年同期相比,武都、文縣相對較為嚴重,降水減少了九成;兩當、徽縣、康縣和成縣降水減少程度不一,約為五至七成;西和、禮縣減少二至三成。與去年同期相比,兩當、宕昌、禮縣減少了三至五成,徽縣、西和、康縣、成縣減少六至八成,武都、文縣減少九成。
氣溫偏高,降雨稀少,導致隴南市武都、文縣、宕昌、西和、禮縣和成縣等縣區的部分半山及河谷地帶越冬農作物不同程度受旱,其中受旱冬小麥為84萬畝,達總種植面積的59.8%,受旱冬油菜22萬畝,占總面積的73.4%,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在武都區杜家塄陽山麥地調查時發現,干土層厚度已達5cm,苗葉比較干黃。據統計,受旱農作物面積為112.7萬畝,其中輕旱79.53萬畝,占受旱農作物面積70.57%,重旱33.17萬畝,占29.43%。
隴南市農牧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氣象部門預報,旱情極有可能將持續發展,日益嚴重。今年,隴南市冬小麥一類苗種植面積達52.3萬畝,二類苗56.1萬畝,三類苗31.9萬畝,冬油菜一類苗14.6萬畝,二類苗9.1萬畝,三類苗6.2萬畝,冬小麥和冬油菜長勢與去年同期基本相同。目前,位于白龍江、白水江沿岸的冬小麥開始返青,因此具備灌溉條件的農田已開始澆水抗旱,而在一些無灌溉條件的半山地,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組織群眾進行中耕疏土,以切斷土壤毛細管,阻止水分蒸發。
自去年入冬以來,隴南市禮縣的降水持續偏少,特別是進入去年12月份后,降水更為稀少,當月沒有有效降水,禮縣冬季連續無降水日數達39天。今年1月份,除當月上旬有3.3毫米降水后,從1月6日開始,連續25天無降水過程。2月份,雨量也僅有2.3毫米,造成禮縣冬干冬旱。據了解,整個冬季,禮縣46萬畝越冬作物不同程度受旱,成災面積在20萬畝左右,其中災情以西漢水及支流流域的淺山陽坡半山地受旱最為嚴重,全縣除西部山區旱情較輕外,其余地區均有旱情發生。
面對旱情,榆中縣農民無奈地坐在地上
蘭州榆中:
村民祈福風調雨順
“準備好,龍拉展些,開始了。”2月4日,農歷正月初十,榆中縣貢井鄉大坪村大坪社的社火隊伍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蒼黃的黃土地在白晃晃的陽光下,裸露出讓人嗓子眼兒發干的白。隆隆太平鼓聲中,七十余人的社火隊如一條絢麗的彩帶飄飛在山梁。隊伍的前面,兩名男子拉著一條長長的橫幅,金燦燦的“風調雨順”四個大字格外耀眼。
騰起的塵土模糊了社火隊隊長張祖云的臉,從山梁舉目四望,光禿禿的山頭看不到一點春的氣息,頭頂的天空中,一輪大太陽發出慘白的光,沒有一片云彩。遠處的田地里,土地龜裂,干土飛揚。張祖云咽了口吐沫說:“這是社里第一次組建社火隊,一方面過年熱鬧熱鬧,另一方面,為這片干涸的土地祈福,祈求牛年風調雨順。”自去年10月以來,這里只下了兩次雪,每次下的雪只有“一雞爪兒厚”。“如果再不下雨,今年的春播都有問題了。”村民魏志愛擔憂地說。
記者從榆中縣委了解到:根據去年封凍前的墑情調查情況來看,北山及金崖、定遠等土壤儲水性差的地方墑情下降明顯,0-30厘米淺層墑情在7%-9%;其余大部分地方0-30厘米平均土壤濕度在12%-19%,土壤收墑良好。但進入冬季以來,由于冬季溫度普遍偏高1℃-2℃,降水稀少,蒸發量加大,土壤失墑嚴重,造成越冬冬小麥處在干土層中,生長受到嚴重威脅,特別是榆中縣北山大部耕作層墑情普遍在6%-8%,屬重旱,全縣旱地受旱面積達到60萬畝,其中重旱面積達到40萬畝,而近期升溫迅速又無有效降水,加劇了旱情的發展,抗旱形勢嚴峻。
平涼農民:
期盼透雨救活地里莊稼
2月4日上午11時,平涼市白廟鄉白廟村50多歲的村民熊全學一臉憂慮地蹲在自家麥地里。熊全學對記者說,自去年立冬到今年立春,這個冬天沒下過一次雪。熊全學說,他家種的5畝小麥自去年10月至今,沒有“喝過”一次雨水和雪水。往年這個時候,地里的麥苗早是一片翠綠了,但今年,持續的干旱使地里的麥苗大量枯死。如果近期再不下場雨的話,冬小麥不光減產,有的地方可能連麥種都收不回來。
嚴重的干旱不僅造成地里的糧食減產或枯死,且給靜寧縣李店、雷達、甘溝等鄉鎮的山區群眾飲水造成不便。由于天干地旱,在溝里挑水吃的山區村民們眼睜睜地看著溝里的泉水慢慢地干枯。當地的村民嘆息著說,這么持續地干旱下去,山溝里的村民吃水都成問題了。在采訪中,記者聽到村民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期盼老天能降一次透雨和透雪,將地里的莊稼救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