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綠色家園
——甘肅省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調查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新華社記者 連振祥 攝
編者按
環境保護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全局性的重大戰略目標。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我省作為具有2.67億畝天然草原的國內六大牧區之一,并作為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上游重要水源“補給區”,在生態保護中的地位尤為重要。然而,長期以來,我省卻因干旱少雨、生態建設資金困難、保護力度不大等原因,出現大面積草場開始退化、土地沙化嚴重、沙塵暴連年肆虐、祁連雪山冰川不斷隱退等現象,生態保護形勢比較嚴峻。保護生態環境,不僅關系著我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更成為每一個隴原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最近,記者就我省生態保護現狀進行了專題調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一定要下大氣力保護好!边@是溫家寶總理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時指出的。
早在1983年,黨和政府就將環境保護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從而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環境保護的新序幕。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量小,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使得保護生態環境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欠賬很多。特別像甘肅省這樣一些西北自然環境基礎差,環境保護和治理投入少的落后省份,在過去狠抓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少地方違背自然規律,過度開發,導致近年來大氣和水體污染、植被破壞、耕地縮減,直接導致沙塵暴、泥石流、山體滑坡、草原退化、失常氣候增多等生態氣象災害頻發。這一系列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使得我們今后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將為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設付出更多的努力。
前不久,一位隴中地區80多歲的老人對記者感嘆道,他年輕時在家鄉上學,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農村茂密的森林和蔥綠的青草覆蓋大地,空氣清新,河水清澈,鳥兒歡唱,各種野生動物成群出沒……去年,他重回老家,發現老家的山禿了,鳥少了,風多了,過去那些美景早已恍若隔世,風光不再。
我省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交匯地帶,海拔從550米到5808米不等,森林、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帶過渡明顯。全省雖然有三大流域12個水系,但水資源卻相對貧乏,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部分地區水質較差難以利用。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且蒸發量大,平均降水量在40毫米—800毫米之間,降水量總的分布趨勢由東南向西北遞減,而蒸發量由東南向西北增大,加之水低地高,利用難度大,導致全省可利用水資源整體匱乏。
據統計,我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1510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度65.9毫米,排在全國第27位。經測算,到2010年,甘肅缺水量將達8.69億—13億立方米,這對原本就極為脆弱的生態環境,無疑將會形成很大威脅。
生態環境保護涉及面廣,現狀不容樂觀
我省河西走廊的祁連山作為一座“天然水塔”,它不但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流的發源地,更是黃河、青海湖的重要水源補給區。祁連山年出山徑流量約72.64億立方米,灌溉著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額濟納旗1050萬畝農田,澆灌著1650余萬畝林地和1200余萬畝草原,它的保護直接關系到青海、甘肅和內蒙古三省區近570萬人口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在提到我省西部生態環境保護時,祁連山的冰川保護便永遠是關注的“焦點”。
就是這座“母親山”,如今卻面臨著極其嚴峻的生態危機。
據國土資源部科技專項計劃《西北地區水資源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組研究,近500年來,祁連山冰川面積減少了33%—46%,冰川儲量減少了31%—51%,冰川融水減少了35%—46%。另據中科院寒區旱區研究所專家根據2000年—2003年的監測數據分析:位于祁連山脈中段的七一冰川,上世紀80年代比70年代平均值升高了70米,本世紀初比上世紀80年代又升高了300米。這說明冰川退縮速度在加快。冰川的萎縮,減少了對河流徑流的補給,如祁連山西營河冰川融水徑流量本世紀初比上世紀80年代就減少了46%。
同時,據省氣象局監測,由于生態失衡,氣溫升高,導致祁連山雪線不斷上升,冰川和積雪面積銳減。祁連山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區的雪線年均上升達12.5米至22.5米。目前祁連山融水比上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預計面積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將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強留存到本世紀50年代以后。在祁連山西段西北坡170條冰川中,95%的冰川都在以年均4.9米的速度退縮。
祁連山許多地方的積雪面積也呈減少趨勢。根據衛星遙感資料分析,2007年1月29日與2006年1月31日相比,祁連山東段積雪面積減少了6.5%,中段減少了8.7%,西段減少了18.6%。專家預計,祁連山最低雪線將由2000年的4400米上升到4900—5600米以上。也就是說,再過數十年,這些積雪和冰川很可能完全從祁連山上消失。
地處九曲黃河之首曲的瑪曲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補充地,素有“黃河蓄水池”的美稱。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當地人畜活動增加,首曲的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植被破壞日益嚴重,濕地萎縮、水土流失,草場大面積退化沙化,大量河流沼澤干涸……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一條寬約100米、高約20米、長約120公里的沙丘帶已經形成,在草原深處,還出現了近四五十處大小不等的沙化點,從而使“母親河”的水源補充正在一步步萎縮。
2003年春季,在劉家峽水庫,黃河上游來水量曾達到50年來的最低點,幾乎接近于死水位。不僅如此,沿途的工業、生活污水及白色污染更是無情地對“母親河”進行著毒害和侵蝕。
面對我省水資源危機四伏的現狀,保護好森林、雪山、草原、河流、湖泊、濕地這些自然生態環境,增加涵養水源的天然屏障,無疑是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本。
那么,我省目前的林業和草地生態建設及保護狀況如何呢?5月中旬,記者分別采訪了省林業廳和省農牧廳有關負責人。
省林業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樊輝說,甘肅省森林資源相對貧乏,目前林地面積共有1.47億畝,活立木總蓄積2.1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僅13.42%,占土地總面積的21.82%,主要集中分布在白龍江、小隴山、子午嶺、太子山、關山、祁連山等10大林區。這些林地目前不僅是全省建設和保護的重點項目,而且還成為維系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其次,省內還有被譽為“地球之腎”的各類濕地約5400萬畝,類型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庫塘及稻田等。但對湖泊、濕地保護的措施和力度都不大,尤其是武威的紅崖山水庫,庫存已由高峰的5000萬立方米降到目前的5萬立方米,正面臨干涸的危險。
據省農牧廳草原處處長丁連生介紹說,作為國內六大牧區之一的草原畜牧業大省,我省目前擁有天然草原2.67億畝,占全省國土面積39.4%,占全國天然草原面積的4.6%,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祁連山和阿爾金山流域的河西走廊以及內蒙古、甘肅、寧夏西部的風沙沿線一帶。
作為我省重要生態屏障的草原,如今已出現嚴重退化和破壞現象,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據了解,國家在實施“西氣東輸”、“西油東輸”等重大工程項目中,在我省鋪設長達1100公里的管線,所經之地長途穿越我省草原,尤其是西油東輸、安敦(瓜州——敦煌)鐵路段穿越瓜州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這生態極其脆弱的荒漠草原上,大型工程建設、大型車輛駛入,大量人為活動,使草原上原有一些稀疏植被遭到破壞,難以恢復,變成裸露黃土,風起塵揚,加劇了草原沙化、退化和荒漠化。甘南地區在探礦、開礦中,如利斧般對甘南草原“開膛破肚”,至今在綠茵茵的草原上留下累累“傷痕”,草原上隨處可見一道道“十”字形、“S”形探礦溝,大片大片廢棄的開礦溝。
近年來,人們對草原野生植物采挖,更是絡繹不絕。春夏季節,甘南草原上云集著上千人采挖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的價格也被炒得貴如黃金。而河西地區草原上,受利益驅動,野生甘草、麻黃草等名貴中藥材,更是遭到“連根挖掉”的噩運。在景泰、靖遠縣的荒漠半荒漠草原上,人們成群捕蝎,而每只蝎子一年可捕殺上萬只有害昆蟲,大規模掠奪式捕捉蝎子,導致蝗蟲失去天敵,直接危害草原和農田。
據省農牧廳草原處調研資料顯示,多年來,因氣候持續干旱和超載過牧,使我省大部分草原生產能力下降,鼠害泛濫,水源銳減,草地沙化,目前全省草原退化面積已達2.17億畝,并仍在以每年150萬畝的速度擴大,在全國屬于比較嚴重的省份。特別是在我省河西地區,已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積達14.2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國土面積的31.8%。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有近7000萬畝的草原已經或正在逐年向荒漠化、半荒漠化發展。近幾年,民勤縣等河西地區的荒漠化正在由中、輕度向重度和極重度加劇發展,民勤的荒漠化成為甘肅荒漠化的縮影。新中國成立后的50多年,被流沙吞沒和因沙漠化而棄耕的土地就接近200萬畝。
生態保護問題多,困難大,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使許多地區水資源供不應求,有的地方矛盾已十分突出。據了解,我省河西地區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為64.3億立方米,而僅農業用水全部滿足就需70.5億立方米,還有工業生產、人民生活、生態建設和國防建設都需大量水源作保障。為此,一些地區常常鬧水事糾紛,影響當地社會的和諧穩定。
為緩解祁連山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國家先后啟動實施了“引大入秦”、“引大濟湟”等調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地區缺水的局面,但同時也減少了大通河向黃河的輸水量。從長遠看,氣候變暖趨勢在加劇,生產規模在擴大,生活質量在提高,生態、生產、生活用水的需求還要增加,這就使調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控制不好還會帶來水源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問題。許多地區大量開采地下水,以滿足眼前的需要,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地沙化的嚴重后果。
還有,林草植被減少是導致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茖W研究表明,林草植被在維持冰川、雪線、增加降雨和涵養水源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是西北干旱區,經過嚴酷的自然選擇保存下來的生物頂級群落,發揮著促進降水、涵養水源、改善氣候的作用。它一方面調節和穩定徑流量,促進水資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合理分布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增加山區降水,調節小氣候,并使大氣中的霧凝結成水,可增加降水20%—30%。再加上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消減溫室效應,維持雪線、冰川的相對穩定作用。據研究,山區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雪線就會上升幾十米,降雨量減少100毫米以上。但是由于目前森林植被大幅度減少,影響了小氣候,加劇了旱情,反過來又制約了植被的恢復和增加。因此,必須保護和增加林草植被,不斷提高森林草原質量,建立結構合理、功能穩定的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增強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增加祁連山區水資源、緩解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和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