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甘肅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
騰飛的翅膀
——我省科技事業60年速寫

(酒鋼引進的當今世界一流水平的不銹鋼冷軋技術,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為企業帶來明顯效益。本報記者 張鐵梁 攝)
7月29日,在榆中縣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現場,一位頭戴禮帽、腳穿布鞋的老農擋住了國家科技部考察團的成員們。老農要讓外面的人聽聽這兩天他編的新快板。他一邊打快板,一邊大聲讀起來:
話說“雙壟”剛進村,好多人不怎么太信任,
不但自己不利用,反而背后有謬論。
說什么產量在天定,哪有把莊稼這么種,
科學知識他不懂,耽誤了天大的好事情。
后來一看好得很,才知增產穩拿穩。
莊稼有了保護傘,農民有了鐵飯碗。
……
這位老農名叫楊學安,他所稱贊的“雙壟”是我省農業科研的一項新成果。這項成果改變了傳統旱作農業的耕作方式,減少了對雨水的依賴,極大地提高了作物產量。
這件讓楊學安老人高興的事兒,只是科技推動我省農業發展的眾多事例中的一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科技推動著農業發展,解決了甘肅歷史上從沒解決過的缺糧難題,讓農民掙到了更多的錢;科技支撐著我省工業發展,使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色金屬等產業在全國占據了重要位置……
科技的巨大力量,成為甘肅騰飛的翅膀。
發展篇:科技實力逐漸增強
新中國成立前,我省僅在畜牧業方面有科研機構,人數很少,作用也很小。新中國成立后,我省的科技體系逐漸建立,科研院所數量增加,科技隊伍人員增多,中國科學院還在我省設立了分支機構。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了,我省的科技事業進入了黃金時期。大量的科研機構建立,大量的科技人才涌現。1984年,我省還出現了民營科研機構。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省實施“科教興省”戰略,明確提出科技是強省之路,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科教興省”被寫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之中,成為甘肅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人才強省”戰略也在我省啟動,一系列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出臺。
省上給每位院士提供公寓、專車,給每位省級科技功臣一次性獎勵60萬元,給每位特聘專家每月提供4000元的津貼。省上實施“333”、“555”人才工程,為優秀人才提供資助。去年,省上還出臺了一系列選拔培養人才的政策,建設專業技術人才支撐體系,實施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措施。
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省的科研隊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全省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達到5.27萬人。目前我省擁有兩院院士13人,省級科技功臣7人,省政府特聘專家2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1153人。
我省不僅培養和吸引了大量的優秀人才,而且形成了一批科技創新高地。截至目前,我省擁有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這些創新高地成為我省科技事業的強力支撐點。
優秀的人才和先進的創新高地,推動我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注冊批準使用的預防細菌性痢疾的疫苗,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研制的板殼式換熱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了產業化。天水星火機床公司研制成功“大型數控菲涅爾透鏡加工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
據統計,從1978年至2007年,我省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63項。僅“十一五”以來,全省取得省級科技成果2240項,專利申請量達5242件。

(近年來,蘭州養殖戶從澳大利亞引進無角陶賽特種羊,通過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改變當地的羊種和肉品質量。本報記者 張鐵梁 攝)
應用篇:科技功能充分發揮
全省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背后,有一種力量誰都不會忘記,這就是科技。
省農科院研究員王一航被農民稱作“王洋芋”。他帶著老婆、孩子,在鄉下的泥巴院里住了14年,培育出隴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原來我省馬鈴薯平均畝產不到1000公斤,而“王洋芋”培育出的馬鈴薯畝產達到3000公斤以上。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據統計,“王洋芋”培育出的馬鈴薯累計推廣3500余萬畝,為農民增加收入50多億元。除了馬鈴薯,我省科研人員還培育出許多小麥、玉米新品種,為我省種植業的增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與此同時,栽培技術也變了天。露天撒種變成點播、穴播,簡單種植變成了地膜覆蓋,春種秋收變成了一年四季可種可收,日光溫室使冬天貯存大白菜成為歷史。而目前正在全省推廣的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又使甘肅農業耕作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糧食種植結構也因此得到進一步優化。定西從種小麥為主變成種馬鈴薯為主,河西從商品糧基地變成制種玉米基地。2007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玉米、馬鈴薯和小雜糧達到1576.6萬畝,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39%。
由于品種改良、栽培方式變化、種植結構調整,我省糧食大幅度增產。2007年與1979年相比,糧食播種面積縮小了464萬畝,但糧食總產量卻增長60%以上。幾千年來一直缺糧的甘肅農民吃上了飽飯,每年從省外調入大量糧食安排群眾口糧成為歷史。全省糧食實現了自給平衡,告別了糧食短缺的歷史。
因為科技,農民吃上了飽飯;也因為科技,農民鼓起了錢袋子。
1980年,我省培育成了甘肅高山細毛羊,成為我省細毛羊產業當家品種,使養羊收益大幅度提高。
省級科技功臣劉孟洲教授培育成功我省首個瘦肉型豬品種——甘肅白豬,解決了我省瘦肉豬生產的母本問題。他提出的“工廠+農戶”養豬產業化新型模式,把千家萬戶的養豬格局推進到工廠化養豬、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新階段,使養豬收益大幅度提高。
我省科研人員新培育成功的大通牦牛則改變了世界牦牛的品質,也將使養殖牦牛的收益大幅提高。
除了單只牛羊豬的養殖收益提高,我省養殖牲畜的數量也大幅增加。據統計,2007年全省大牲畜存欄576萬頭,比1978年增長了57%以上。養殖業越來越掙錢,種植業也越來越掙錢,農民的錢袋子自然鼓起來了。1978年我省農民人均收入為100.9元,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收入超過了2700元,增長了26倍。
我省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每一步都有科技的功勞。
金川集團公司的誕生,就源于科研人員的發現。1958年,時任祁連山地質隊一分隊分隊長、技術負責人的湯中立,在永昌縣河西堡大煉鋼鐵指揮部礦石陳列室,看到了一塊孔雀礦石標本。經過化驗,確認礦石中鎳的含量高達0.9%。這次偶然的發現,開始了中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的建設。
但是,從采礦到冶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從1978年至1988年,國家科委、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甘肅省政府聯合連續召開了13次“金川資源綜合利用科技大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8次到金川,組織全國科技力量,聯合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設計建設單位,集中數百名專家學者聯合攻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使金川的礦產得到了有效利用,公司獲得了大發展。
嘗到科技甜頭的金川人,在“十五”期間,投入7億元攻關200多個科研項目,投入40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努力獲得了回報,有色金屬總產量由1999年的不足6萬噸增長到2008年的40萬噸,營業收入從幾十億元增長到550多億元。金川集團公司一位負責人頗有感慨地說,公司的歷史就是一部科技創新史。
同金川集團公司一樣,蘭州石化公司、酒鋼集團公司等大中型國有企業的科研成果一年比一年多,發展速度一年比一年快。據統計,2008年,我省實現工業產值超過1100億元,是1978年的13倍以上。
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科技創新也起了關鍵的作用。奇正藏藥集團董事長雷菊芳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藏傳民間藥物嫁接改造。她將西藏特有的具有良好療效但不易保存的糊狀黑膏藥,運用物理學的真空凍干技術處理,既有效保存藥性藥效,又干凈而便于攜帶。1993年,雷菊芳的第一個藏藥產品——奇正炎痛貼問世。適逢八一籃球隊在蘭州集訓,她送了幾帖過去,受傷隊員貼用后效果很好。“奇正藏藥”從此一炮打響。
“奇正藏藥”的崛起速度遠遠超出了雷菊芳的想象,奇正貼膏連續6年在全國外用止痛貼膏市場銷售排名第一,使用人次近2億。公司擁有了62項專利,其中的9項發明專利,使公司連續獲得了跨越式發展,2008年主營業務銷售額突破5億元。
據統計,目前全省共有民營科技企業400多家,其中近10家企業達到億元經營規模。這些極富活力和潛力的企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0年來,不論是沙漠還是冰川,不論是高原還是平地,到處都活躍著科研人員的身影。
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全流域監測系統,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并提出了對策。按照這些科研成果來初步治理后,現在黑河下游的居延海終于碧波蕩漾,白楊樹重現生機。
在石羊河流域,科研人員為保護民勤綠洲做了大量艱辛的努力。經過省治沙所的科研人員數十年的研究后,曾顯得束手無策的民勤綠洲沙化難題找到了出路。科研人員發現,不靠地下水,不靠灌溉水,用目前民勤每年110毫米的天然降水量,可以一畝存活38至40株梭梭,固沙效果約25%。加上工程措施,固沙效果可以達到100%。也就是說,在我省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目前只要人們采用現有技術,完全可以把石羊河流域408公里長的風沙線固定住。
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黃土高原極旱地區……在科技的引領下,一個個幾近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又一次迎來了新生活。
在防治干旱、預防水災、減輕沙塵暴危害、預防冰雹雷電災害,科技已經成為我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強有力后盾。前沿篇:科技提升甘肅形象
今年7月19日,蘭州重離子治癌項目正式簽約,國內第一家重離子治癌中心落戶甘肅。甘肅又一次成為國內外科技界關注的焦點。
重離子治癌的基礎是中科院近物所承建的國家大科學工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利用這個裝置,科研人員首先用重離子臨床試驗治療了100多例淺層腫瘤患者,然后對6例患者進行了深層腫瘤治療,效果顯著,使我國成為國際上第4個實現重離子臨床治癌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