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跨越:從統購統銷到放開市場
——我省糧食購銷60年回顧
開欄的話: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歷屆省委、省政府都把糧食問題放在首要位置,把解決群眾吃糧放在民生之首。建國6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苦干實干,我省終于解決了溫飽問題,糧食市場“群英薈萃”,品種豐富,極大滿足了城鄉居民對糧食的不同消費需求。
為了展示建國60年來我省糧食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從即日起,本報將刊登系列報道,全面反映我省糧食工作走過的不平凡的歷史,翔實記錄我省糧食工作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以饗讀者。
統購統銷、合同定購、穩購放銷、保量放價、“雙軌制”、“四分開一完善”、“三項政策一項改革”……這就是甘肅糧食購銷工作60年歷程的代名詞。如果行外人一時看不明白,請再看: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學生上大學,工人被招工,人口遷移,戶籍變動,一個必經的步驟是辦理城鎮糧油供應證。而現在都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廣大城鄉居民想吃什么糧食就能買到什么糧食,進城務工人員再也不會為一日三餐的米面發愁。這一切都是甘肅糧食流通自我否定式的不斷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正如省委書記陸浩所評價的:“糧食流通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方面。”
統購統銷30年:保民生功不可沒
1949年7月26日,在解放甘肅的隆隆炮聲中,省糧食局與甘肅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前身)同時成立,新中國的甘肅糧食事業從此開始。
甘肅解放初期,面臨嚴重的糧食問題,供求矛盾十分尖銳。當時省城蘭州駐有部隊、省級機關及接收過來的工廠與機關人員5.3萬,牲口7000余頭,而國庫存糧每人不足2公斤。為了穩定市場、平抑糧價、保障軍需民食、安定社會秩序,省糧食局立即投入到了征收1949年度公糧、軍管面粉廠、收繳原國民黨機關存糧、集中拋售糧食等工作,很快穩定了糧食局勢。
從1953年起,我國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對糧食的需求量劇增。為了妥善解決糧食問題,中央在全國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糧食部門一邊執行中央的方針,一邊在實踐中探索完善具體辦法,實行了“定產定購定銷”、獎勵收購、“一定五年”、征購包干等辦法,使這項重大的變革得以成功推進。1953年至1984年,全省累計農業稅實征公糧61億公斤,占到了城鎮居民和受災農民35%的用糧。
由于自然生產條件嚴酷,甘肅長期是“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平衡省內缺口,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1960年起,開始從新疆、四川、陜西、河北、遼寧、內蒙古等18個省區大量調入糧食。省委在生活安排領導小組下設糧食調運辦公室,加強對調糧工作的領導。1961年,進疆調糧人數多達7000人,汽車1069臺。70年代初,甘肅連續受災,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關心甘肅的困難,專項調撥了大量救災糧款。為了盡快運回救災糧,全省先后抽調410多名干部、組成7個工作組,分赴11個省區和港口催調糧食。1960年至1985年,全省累計調入糧食77.85億公斤,占全省供應量的一半。為了保證及時調入省外糧食,省市縣糧食部門派人長年奔波在外,在調出地蹲點協調發運、解決爭議。甘肅調入的糧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美國、加拿大等國進口的。1970年以后,調入的進口糧大幅度增加,約占調入總量的70%至80%。為了及時調入進口糧,我省在連云港、秦皇島等港口設立了接運站。
改革開放新時期:“西糧東調”顯神威
1985年,國家取消了糧食統購政策,改為合同定購,省際間的糧食指令性計劃調撥也隨之取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等支農強農惠農政策,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甘肅糧食生產有了長足發展,1983年全省糧食產量突破50億公斤,達到了53.95億公斤。國務院把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納入“三西”建設計劃以后,河西商品糧基地的地位迅猛崛起,成為甘肅最大、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商品量達到6.5億公斤左右,1985年時占到全省定購量的80%。受省外調入取消、省內商品糧源能夠基本滿足、東部缺糧西部余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全省糧食部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以“西糧東調”為代表的市際間、縣際間、甚至鄉鄉之間的平衡調撥上。從1985年至2000年,全省共收購糧食225億公斤,銷售糧食214億公斤,既解決了歉收年的供應困難,又解決了豐收年的賣糧難。
這一時期,糧食人保供穩市的諸多亮點,仍然記憶猶新。1993年12月,受南方糧價暴漲的影響,我省糧食價格出現波動。省糧食局采取了8條平抑糧價、穩定市場的措施,春節前一次性從河西突擊調出5000萬公斤小麥、投放150萬公斤食用油,保證了蘭州、天水等重點城市和農村災區的供應。先后4次為受干旱、洪暴災害群眾供應糧食2.5億多公斤,滿足了災區群眾口糧供應。
進入新世紀:五重手段確保糧食安全
2001年,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取消城鎮居民糧油供應證,糧食銷售完全市場化。2004年,順應全國糧油市場化的新形勢,我省同步放開了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放開了糧食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完全實現了市場化。
時下,當人們漫步在超市、在“放心糧店”、在糧食市場,琳瑯滿目的糧油品種應接不暇,有的人產生了糧食工作不再重要的誤解。對此,糧食人的見解是很豁達的。記者采訪中,不少糧食職工說:糧食作為“寶中之寶”,重要性在于任何人離不了糧食,糧食人最大的心愿、最欣慰的就是人們把糧食淡忘了,把糧食部門淡忘了,這樣才算把糧食工作做好了。但是,全省糧食部門居安思危,保障全省人民糧食消費安全的弦一直繃得很緊,這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使命使然。
這幾年,全省糧食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奮斗目標,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配置糧食這個社會性、基礎性資源,不遺余力地為全省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手段一:建立糧食應急預案和預警監測體系。密切關注國內外糧食行情變化,科學分析判斷價格走勢,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經省政府批準,制定了糧食經營者最低和最高庫存量標準規定,為特殊情況下政府糧食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手段二:建立省市縣三級糧油儲備體系。為確保省級儲備糧油的儲存安全和使用有效,將省儲糧油全部存放到了倉儲條件好、交通便利的企業,實現了“儲得好、調得動、用得上”。為了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2009年地方糧油儲備要按規定規模全部落實到位”的要求,市縣儲備糧建設在原有基礎上明顯加快了進度。
手段三:建立省際間糧油購銷協作關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糧食總產近幾年基本穩定在80億公斤左右,接近了總需求,但同時品種結構性矛盾凸顯了出來,種的不吃、吃的沒種。針對這種現狀,糧食部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與有關省洽談建立糧食購銷協作關系,目前已與河南、新疆、山東、黑龍江、青海等省區建立了戰略協作框架下的糧油購銷協議,穩定了購銷渠道。購,就是購進省內每年急需的20億公斤優質專用小麥(占總消費量的45%)、5億公斤優質大米(占總消費量的95%以上)等,彌補口糧消費缺口;銷,就是把省內生產的啤酒大麥、制種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經濟型糧食作物運銷出去,從而把保證全省人民的吃飯問題與支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有機的統一了起來,為農民增收出了力,為新農村建設盡了責。
手段四:建立糧食市場體系。已有1個省級批發市場、8個區域性批發交易市場、200多個縣以下初級交易市場,在引導消費、調節供求等方面作用越來越明顯。
手段五:大力培育新型糧食市場主體。把發展多種糧食收購主體、促進平等公平環境的形成,作為建立糧食流通新體制的重要環節。出臺了在糧食流通領域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措施,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糧食收購主體的發展;指導國有糧食企業積極適應新形勢,實現由“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轉變;確定公平的市場準入機制,在培育省內多種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的同時,吸引大量的省外糧商來我省開展糧食貿易。
這里擷取幾個運用新的機制調控全省糧食購銷的片斷。2000年至2004年,籌措、供應退耕還林(草)補助糧14億公斤。2002年,借供2000多萬公斤糧食,安排張掖等地受災群眾的生活。2003年非典時期,在糧油漲價波及我省、蘭州面粉貨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外松內緊,沉著應對,使漲價控制在較低幅度,并在短時間內得到平抑。2007年底,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防”的決策,根據省長徐守盛指示,在春節前組織了40天的糧食收購“戰役”,公開競價銷售小麥1.35億公斤、食用油2000萬公斤,保證了供應,穩住了庫存下降的不利局面。2008年,在抗擊5·12特大地震中,調運、加工抗震救災糧0.925億公斤,按時供應給了138.8萬“三無”群眾,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災區群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