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財政保大發展
——我省實施穩健財政政策促發展綜述
8月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在舟曲縣引發特大泥石流災害,給當地人民群眾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搶救生命,盡快組織干部群眾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提振經濟增長,成為擺在我省財政戰線干部職工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災害發生當天,省級財政緊急預撥兩億元資金,省財政廳廳長周多明帶領工作組奔赴舟曲搶險救災第一線,實地研究搶險救災資金的安排管理問題,從財力上保障各項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作為配置資源的綜合管理部門,財政關系著國計民生,關系到千家萬戶。不論是汶川特大地震、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還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社保就業等,都離不開公共財政的重大支撐。
正是基于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財政工作。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多次對財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財政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研究我省財政的特點,必須清楚經濟發展的嚴峻現狀。我省是一個經濟總量小,自然條件差,人均水平低,貧困比重大的西部財政窮省,人們謂之“小財政”。
省財政廳廳長周多明,這位在我省財政系統工作30多年的“老財政”,記憶中的一段苦澀故事至今讓他難以釋懷:上世紀90年代,慶陽地區一位縣財政局局長,因當地財政極度困難,給干部職工發工資卻告貸無門,一年之內三次向縣人大提交辭呈。
俗話說:“窮家難當”。面對我省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窘境,如何破解“窮家難當”這一歷史性難題?“財政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改革、發展和穩定都離不開財政的支持。作為財政部門的領導,不能就財政論財政,僅僅停留在財政收收支支中,停留在日常事務之中,把自己等同于一個賬房先生。”周多明說,“要做好財政工作,必須先學會跳出財政看財政,不但要會算財政賬,更要會算政治賬、經濟賬、發展賬。”
周多明認為,破解“窮家難當”的歷史難題,關鍵是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把好鋼用到刀刃上,集中有限的財力,保證省上重大項目建設,做大經濟蛋糕,形成小財政保大發展、大發展帶動大財政的良性發展軌道,使有限的財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經濟發展了,財政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他如是說。
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我省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動工業經濟企穩回升,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促進企業穩定增長的16條政策和支持重點工業企業發展的10項措施。我省財政部門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推動《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和石油化工、鋼鐵有色、裝備制造、新型能源、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六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實施。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積極實施重大產業化升級項目,設立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開展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鼓勵中小企業開展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推動現代服務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省級財政安排資金28億元,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重點實驗室、創新服務計劃等項目,推進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支持城鎮污水處理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檢測和防治,支持蘭州通用機器廠等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促進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去年,全省共辦理出口退稅7億元,支持外貿企業擴大出口。爭取國外貸款6.7億美元,重點支持了一批交通、環保和市政項目建設。近幾年,為支持“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還每年從中央爭取的各類“活錢”中擠出一億元,支持了各地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置于經濟輪盤中的財政資金終于顯現出了它的巨大的推動力量。去年,我省工業生產形勢逐月好轉,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136.71億元,增長10.6%。今年以來,我省工業繼續保持高位運行,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07.41億元,同比增長23%。
扭轉危局,促進發展,需要大項目投資拉動。各級財政部門貫徹落實并主動對接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及時撥付中央擴大內需投資116億元,爭取中央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65億元,募集中期票據資金100億元、地震災區農戶住房重建貸款32億元。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發展抓項目”戰略,各級財政部門綜合運用貼息、補助、擔保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以較少的財政投資,帶動、聚合更多的銀行、民間資本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工程、教育衛生、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等一大批項目。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業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之本。各級財政部門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努力增加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去年,全省用于農林水事務、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農村道路建設等方面支出212.9億元,比上年增加40.5億元。我省提高糧食直補等補貼補助標準,擴大補貼品種和范圍。去年全省糧食、良種、農機及農資“四項”補貼資金達25.7億元,增加6.3億元。我省財政部門改革整合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采取以獎代補、參股等措施,支持旱作農業、草食畜、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國家出臺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重大政策。省財政廳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降低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取消或停征收費項目等擴大消費政策,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28億元。并積極同我省商務部門緊密配合,爭取國家把我省列入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試點省份。去年,省級財政下達補貼資金4.5億元,保證了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等政府補貼的及時兌付。同時,加大對市場體系建設和物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加速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動。財政補貼資金和減稅政策,有力地激發了城鄉居民消費動能的釋放,成為“撬動”我省市場消費的重要手段。去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0億元,增長18%。
小財政保大發展的思路,給我省做好財政收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受益于經濟趨好的大環境,全省財稅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努力,克服諸多不利因素影響,知難而進,開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在連續多年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去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86.7億元,同比增長20.9%。大口徑財政收入實現604億元,增長36.6%。全省財政支出邁上千億元臺階,實現1245.6億元,比上年增支280億元,增長29%。自2002年以來的8年間,成為我省歷史上財政收入增幅較大、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群眾得實惠較多的時期。
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給我省帶來了一系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去年以來,國家連續出臺支持我省六大政策,國務院確定我省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國辦出臺支持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支持藏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加快發展。周多明指出,這些重大政策,為我省推進科學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各級財政部門將精心研究國家政策和投資重點,加強基礎工作,配合各有關部門做好政策對接和項目資金銜接,爭取中央盡可能多的支持,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