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旱地小麥種植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為保障口糧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本報清水訊(記者王朝霞)記者5月26日在全國旱地小麥會議的清水縣永清鎮觀摩點看到,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綠意盎然、穗長穗大,而露地小麥因受旱低矮穗小。我省推廣全膜覆土穴播技術,在旱地小麥等密植作物農田降水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降水利用率平均達74%,增產率平均達40%,為保障全省口糧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我省春旱和初夏旱頻發,旱地小麥平均畝產僅150公斤,重旱年份甚至絕收。加之小麥種植效益較低,全省小麥面積由1985年的2230萬畝降到目前的1370萬畝。由省農技推廣總站、甘谷縣農技推廣站、天水市農技推廣中心探索的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有效解決了旱地小麥生長期缺水和產量低而不穩的難題,最大限度實現雨水集流和疊加利用,降水利用率最高達76.7%。平均畝產達300公斤,畝產最高達500公斤,較露地條播小麥平均畝增產100公斤以上,增產率40%。改傳統小麥一年種植一茬為一次覆膜覆土連續種植3至4茬,延長了地膜使用壽命,實現免耕多茬種植,畝節約生產成本100元以上,畝純收入是露地小麥的3倍以上。

全膜覆土穴播小麥
今年4月18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在省農牧廳《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示范推廣情況匯報》上批示:“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是繼全膜雙壟溝播之后的又一項旱作農業重大技術創新,抗旱性能好,增產效率高,可在試點的基礎上擴大推廣應用范圍。”(轉2版)該項技術徹底解決了傳統地膜小麥播種穴與幼苗錯位、出苗率低、農民花費大量人工放苗等問題,被全國小麥專家稱為“甘谷模式”。
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示范推廣由2007年的甘谷一個縣擴大到目前的近50個縣區,不僅在中東部35個旱作小麥縣區,而且在河西冷涼灌區和中部沿黃不保灌區、甘南旱作區種植示范都取得了新突破,今年共推廣30.09萬畝。推廣作物由冬小麥延伸到春小麥、青稞、莜麥、大豆、油菜、谷子、胡麻等10多種作物。我省適宜該項技術的旱作面積可達500萬畝,這些耕地采取該技術按畝增產100公斤計算,年可增產糧食5億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