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要把甘肅建設成文化大省、強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需要大力發掘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準確把握和深入了解甘肅歷史文化特點及其資源優勢,是我們正確認識甘肅歷史文化及其資源價值的切入點。
一、久遠性。久遠的甘肅歷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在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中作用至為重要。甘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足跡已經遍及各地,而且創造了堪稱輝煌的遠古文化,以大地灣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發現表明,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來,相繼興起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與關中地區的遠古文化同屬于以炎帝部族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從馬家窯文化開始,甘肅古文化的地方化趨向日漸明顯,青銅時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華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華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后來中國歷史走向和中華文化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周秦文明,隴右是其導源發祥之地。從此之后,甘肅的發展總是與中國歷史的進程和文化的演變緊密相連。
二、多樣性。文化內涵豐富,類型多樣。甘肅悠久的歷史,豐厚的人文土壤,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內涵豐富、類型多樣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時代的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先秦時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漢以來的邊塞文化、三國文化、五涼文化、唐宋農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還有民俗文化、長城文化、簡牘文化、敦煌文化、絲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這一個個或不同類型的文化,獨具特色和內涵,成為甘肅歷史文化百花園的一朵朵奇葩。
三、民族性。多元紛呈的民族文化。甘肅地區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區域,從先秦至魏晉北朝時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鮮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黨項、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長時間生活于隴原大地。各民族長期交錯雜處,既有和睦相處、融合同化,又有爭奪與戰爭。在這樣一個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傳承與弘揚,又得到創新與改造。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強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的融通,增強了彼此關系和相互認同。
四、過渡性。中華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通道。甘肅省深居內陸,地處我國三大高原的結合部,也是由半濕潤區向半干旱、干旱區的過渡地帶;歷史上這里長期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交錯帶和農牧經濟的過渡區。這種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成為農耕文化與畜牧文化互動發展的肥土沃壤。甘肅也曾是中西文化與商貿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橫貫全境,中華文化的西傳與擴散,域外文化的輸入與吸納,都對甘肅地域文化帶來深刻影響。甘肅地區無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區和生長帶;是中外文化交流傳輸的預熱區和化合帶。所以,古代甘肅地區堪稱是中華文化不斷創新和繁榮發展的重要營養池與基因庫。
甘肅省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但目前還不是一個文化大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我省建設文化大省指明了方向。如何將文化資源大省發展為文化大省,值得深入思考和認真謀劃。
實現文化大省的建設目標,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是基礎,文化產業開發是核心。必須以大力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為前提,以發展文化產業為主體。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又必須以學術研究為先導。只有對類型多樣、獨具特色的甘肅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基本特點和核心價值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和揭示,甘肅文化的發展和產業開發,才會有所依歸,才會抓住文化的靈魂。因此,文化產業發展、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內涵挖掘必不可少。應以高校、科研單位為主體,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牽頭,設立有關的協作機制,給予經費支持,以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專題研究和聯合攻關。甘肅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是一個量大面寬的系統工程,既要統籌計劃、全面開發,也要突出重點、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無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或者是文化產業的創建,我們都需要有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要有引進吸收、合作研究開發的勇氣和氣派。既需要科學性、前瞻性的戰略設計,也需要許多部門、行業甚至廣大民眾的協作、配合與支持。(雍際春 作者系天水師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