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代、近代、現代已故十大名中醫
及中醫世家考證評審結果公告
根據省中醫藥學會《關于考證確定甘肅“古代十大名中醫、近代十大名中醫”的通知》及省衛生廳《關于考證確定“甘肅現代十大名中醫(已故)”的通知》《甘肅中醫世家評選辦法》《關于評選“甘肅中醫世家”的通知》,經各地、各單位推薦,省衛生廳組織專家考證評審,現將甘肅古代、近代、現代已故十大名中醫及中醫世家考證評審結果予以公布。
甘肅古代十大名中醫
1.岐伯,生活于人文初祖黃帝時代,北地(今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人,為黃帝臣,主管醫藥,是傳說中我國遠古時代著名醫學家。他和黃帝以問答形式著成的《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備的中醫學奠基之作,被尊稱為“醫家之宗”。由此,岐伯被尊奉為“中華醫學之祖”。
2.封衡(約116—220),字君達,號青牛道士,東漢初道(今甘肅隴西東南渭水東岸三臺鎮)人。自幼出家當道士,隱居鳥鼠山(今渭源縣境內)修行。封衡精老莊之學,善醫藥、針灸。著有《容成養氣術》《靈寶衛生經》《墨隱形法》,為祖國養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皇甫謐(215—282),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省靈臺縣朝那鎮)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著成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對后世針灸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此,他被后人推崇為“世界針灸鼻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級歷史文化名人。
4.吳褆,宋,昭武(今甘肅省張掖縣西北)人,太學生。著《圣濟經注》十卷。《圣濟經》乃徽宗皇帝敕編《圣濟總錄》時親自撰寫,以闡發《內經》《道德經》之奧旨。
5.張好問,生卒年月不詳,字希敬,祖籍高郵,其祖父張仁為韓王侍醫,遂定居平涼。他承祖業醫術,悉心鉆研,術益精湛,從醫活動時間是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至嘉靖十四年(1535)。著有《張氏醫精》。另著《太素集》《時巢鑒》等書。
6.石堅(?—1743),字碧天,號太樸,甘肅高臺縣人。石家世代行醫。石堅幼承家傳,醫術精良,善治各種雜癥。著有《鴻寶堂醫案》一書,惜已失傳。
7.劉一明(1734—1821),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曲沃縣人,為清代著名內丹家。后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云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是晉、陜、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也是當時甘肅最具影響的醫家之一。醫著有《眼科啟蒙》四卷、《經驗奇方》二卷、《經驗雜方》《雜疫證治》二卷。
8.張振濯,字仲纓,清·嘉慶十八年舉人。濯素精岐黃術,著有《易醫集》《痘疹管見》行世,書名見《四庫全書簡明錄》,子六人,佑、侃俱庠生,佶拔貢生,最知名,能讀父書,傳其家學,受業于門者亦盛,后官武威縣教諭。
9.陳至義(1781—1843),字宜亭,號椿山,甘肅武山縣洛門大柳樹人。出身于書香門第,中醫世家。至義平生精通儒術,尤工醫學,妙有神契。臨床醫方用藥,變通機要,所悟恒在古方書外,是陳氏家族在中醫方面之集大成者。曾設萬全草堂,賑濟貧病,聞名會寧、臨洮、渭源、鞏昌一帶,時人呼之為“陳佛爺”。著有《醫案問答》《脈決》等書。
10.楊維仁,字伯廉,為縣醫學訓科。幼嗜醫術,弱冠南游江浙訪師,得吳江徐大椿《醫書》六種以歸。后師事古浪李資深,復得錢塘張志聰所注《素問》《靈樞》《傷寒論》及《本草崇原》等書。生平論述最富,皆能發前人所未發。著有《周易匯參》《傷寒體注》十卷、《醫學階梯》十二卷。
甘肅近代十大名中醫
1.慕元春,字善卿,生于清·乾隆盛時,同治二年冬卒,年八十余,鎮原縣南鄉平泉鎮人。元春精歧黃術,其醫病以養生為本,服藥次之。著有《養生論》。
2.秦霖熙,字瑞泉,號春帆,甘肅皋蘭人。霖熙素善岐黃,精于別白。在京二十余年,公務之暇,行醫活人。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無論貧富老幼,均一視同仁,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醫著有《外感辨證錄》二卷、《小兒驚風治驗錄》一卷。
3.楊建春(1825—1889),字逢春,號普青,清光緒庠生,原籍江西鄱陽縣,至建春輩始居于甘肅慶陽府(今合水、慶城),世代行醫。建春醫德高尚,醫術至精,救死扶傷,在當地頗有盛譽,集行醫經驗,搜集單驗方5453個,編著《一百七十五證方》兩卷,約十八萬字。其孫朝卿遺有《臨證驗方集》手稿一卷。
4.丁彥龍(1841—1901),回族,原籍陜西鳳翔,后遷居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世代行醫。彥龍自幼隨父習醫,后入藥店學徒,鉆研醫道。1871年自創“保盛堂”中藥鋪,聞名遐邇。自制“避挹疫散”“清瘟散”等,曾有效控制時疫流行。其二代炳義、炳乾、炳文,著書《圣點脈決》(俗稱“佛點頭”)。
5.王繼志(1868—1926),字士先,號雪山主人,靖遠縣大廟堡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恩科舉人,任《秦風報》主編、《陜西通志》總纂。晚年精醫,撰成《經證證藥錄》十二集16卷,共40余萬字,證藥172味。
6.王仁山(1892—1972),原名王得壽,甘肅武威城關鎮人。仁山自幼酷愛中醫,對傷寒脈法頗有研究。被當時同行稱為“傷寒醫家王八爺”,其臨證經驗被武威1958年的《驗方匯編》收錄。
7.岳毓蘭,清末,生平未詳,金縣(今甘肅榆中縣一帶)人,精于醫學。著有《岳毓蘭驗良方》一卷、《醫方百科錄》一卷、《外方歌括》一卷。
8.葛正儒,字青云,清末,鼎新縣(現甘肅金塔縣)新西人,清代文庠生(秀才)。正儒精醫理,善太素脈。內傷外感,無不手到病除。而又善治時疫、白喉及虛火。手著《產后經驗良方》《男女雜證要略》等書,惜未刊行。
9.張鼎成,字丹陵,清,生平事跡不詳。精醫學,所著有《驗方》數十則,抄行于世。其父張照南,咸豐三年進士,成就后學甚眾。
10.甘惠廷(1900—1979),原名甘維哲,學名甘希先,字惠廷,甘肅皋蘭縣人,世醫出身。曾參與籌建甘肅省中醫院、蘭州市中醫院等。中華醫學會第一批會員,甘肅省第一屆人大代表。行醫五十余年,活人無數。善治傷寒、脾胃、婦科等疑難諸病。一生獨創數十特效醫方,如治療外感傷寒的“靈寶湯”“三清湯”“柴豉湯”“蘇防杏仁湯”,調經的“加味逍遙湯”“加味少腹逐瘀湯”“荊炭柴胡湯”“柴胡桂枝鱉甲湯”,安胎的“蘇梗歸身湯”等等,素有“甘氏一貼藥”“平民醫生”之美譽。
甘肅現代已故十大名中醫
1.柯與參(1903—1978),名敏,字與參,甘肅寧縣人。1926年,開始行醫。歷任中央國醫館理事,上海光華醫藥雜志社蘭州分社社長,甘肅省國醫分館館長、省中醫學會理事長、省中醫學院籌備領導小組組長等職。他一生堅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治學思想,精研《靈樞》《素問》等經典著作,曾先后受教于章太炎、惲鐵樵、陸淵雷、施今墨等醫壇大師,治學嚴謹,既通中醫經典,又善辨證施治,尤以治療婦科、兒科及消化系統疾病見長,研發了著名兒科良方“健兒素”。發起創辦了甘肅第一個中醫學術刊物《國醫月刊》,著有《六十種常見病的中醫治療》《柯與參醫案》。其論文、醫案遺稿由甘肅省新醫藥學研究所整理匯集成冊,出版了《中國當代醫療經驗薈萃》。
2.張漢祥(1911—1983),天津市人,中醫主任醫師。曾任甘肅省人民政府衛生廳中醫門診部主任、甘肅省中醫院院長。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常委。他勤求古訓,耽嗜典籍,博采眾方,能夠通篇背誦《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典籍。潛心研究祖國醫學,對仲景學說的研究尤為深入,經他治療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數十年后仍健康地生活。他曾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診治疾病,特別是為前國家主席劉少奇治療中外專家束手無策的過敏性鼻炎取得了明顯療效。由于在中醫臨床診治上的卓越成效,多次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熱衷于甘肅中醫事業的發展,積極籌建了甘肅省中醫院。曾被評為甘肅省和蘭州市勞動模范。其學術思想載入《中國當代醫學家薈萃》中。
3.董靜庵(1901—1973),甘肅廣河縣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醫名漸起,1951年與名中醫牛孝威、柯與參等組建中醫聯合診所,1955年成立蘭州市中醫門診部,1958年擴建為蘭州市中醫醫院并任副院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董靜庵從醫數十載,刻苦學習至老不息,對中醫理、法、方、藥精研頗深,偶有心得,隨筆錄之,因而收集頗富,體會很深。堅持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重視六經辨證,善于運用經方,勇于創新。主張辨證論治和專方治專病相結合,提倡以少御多,藥力才能專一,組方用藥謹嚴,精簡便廉,常以七、八味取勝。晚年治病,多出奇方,以奏奇功。對常見急慢性傳染病和內傷雜病,法古匯今,采用自擬方,師古方之意加減,尊古不泥,遣方用藥,精煉效高,屢用必驗。自創方“馬鞭湯”和“龜龍丸”(天水中藥廠制成改名結核丸)治多種結核病療效甚佳;善用雷擊散預防流行性感冒;運用“羚黃散”治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地丁湯”治各種急性炎癥,隨證變通,每獲奇效。
4.張濤清(1915—2002),山東煙臺市人,中醫針灸主任醫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甘肅省中醫院院長、名譽院長,甘肅省皇甫謐針灸研究所名譽所長,甘肅省政協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名譽會長。倡導成立了甘肅皇甫謐針灸研究所。他從事針灸臨床和科研工作40余載,為甘肅中醫針灸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心血。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他總結出“疾徐,提插,捻轉”的復合手法,并根據張機“六經傳變”、李杲“脾胃為生化之源”、葉天士“上下交損,當治其中”的理論,積五十余年的針灸臨床實踐經驗,提出臨癥應重視調理脾胃,“調經絡,保中氣”,創立了“五穴方”,用之于臨床療效顯著。主要著作有《針灸治療菌痢臨床和實踐研究論文集》《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針灸內難選讀》《甲乙經原文出處考》《張濤清針灸治驗選》等。其傳略被載入《中國針灸氣功按摩100名人》中。素有隴原“針灸神手”之美譽。
5.裴慎(1917—1989),字慎之,武山縣洛門鎮裴家莊人。最初從事教育,曾任小學校長。酷愛中醫,于三十年代中棄教從醫,先后去上海、南京等地,師事我國著名中醫歐陽予仲、余無言等人。學成后在西安、平涼、天水等地開業行醫。三十歲左右,即以傷寒、雜病聞名于隴東、隴南一帶。1949年秋,倡導組建洛門及洛門大眾診療所和中醫藥研究組。其論文《麻疹的辨證論治》《天冬合劑治百日咳113例》因臨床驗證療效確鑿,被列為協定處方推廣。1953年,被評為省甲級模范,洛門醫研組獲省甲級模范獎。1956年,調武山縣醫院,將原洛門診所1.5萬元的私有資金,無償捐給國家。1957年反右派運動中,身陷冤獄。獄中4年,著成《本草駢比》《金匱新釋》等著作。1962年出獄后安排在天水機床廠醫務所工作。1973年調省勞改局蘭州醫院任中醫科主任、名譽院長。先后發表論文數十篇,并出版了《裴慎醫案選》《本草駢比》《傷寒論方證識》等專著,成為省內著名的中醫專家。裴慎不僅醫德高尚,擅治疑難雜癥。且博學多才,于詩文書畫等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有“隴上板橋”之譽。
6. 劉景泉(1904—1977),字盈川,甘肅秦安縣人。自幼深受“普施仁義,廣積陰德”家風的熏陶,承六世之家學,精通岐黃之術,廣納博采,醫術高超。早年行醫于家鄉魏家店及鄰縣通渭、靜寧、會寧、定西大部分地區,人稱“劉家藥鋪老四”,名噪一時。1956年魏店衛生院成立時參加工作。1958年,經“中國胃鏡之父”的楊英福院長考察,調往蘭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工作。劉景泉先生一生懸壺濟世,以治病救人為己任,治學以《內》《難》為理論,以《傷寒雜病論》為臨證指導,覽百家學說,秉承張元素、李東垣、朱丹溪之說,結合臨床辨證實踐,總結出中醫診病以“陰陽為基礎,臟腑為根本,脈象為依據,八鋼為準繩”的思辨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尤其注重脾胃為后天之本的理論,以升降學說來指導臨床辨證施治,獨創“升降益氣湯”等方劑,應用祖傳秘方研制成了“小兒消積殺菌丸”等兒科良藥。臨床上膽大心細,選方神奇,處方簡約,用藥精粹,療效迅捷,敢于承擔風險,曾使眾多垂危病人起死回生。擅治內、婦、兒及雜病。醫德醫風高尚,醫技獨特,隴上慕名求診者絡繹不絕。1965年著手撰寫專著《景泉醫話》,因“文革”而半途而廢。2007年其子劉東漢教授將劉景泉先生一生行醫之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總結整理,編著60余萬言的《劉景泉、劉東漢醫案精選》。退休后,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統戰部明文規定劉景泉先生享受省級名中醫專家待遇。
7.郭均甫(1901—1977),河南省洛陽市人,“平樂郭氏正骨”嫡系傳人。曾任甘肅省中醫院中醫骨科負責人,蘭州中醫學會會長。郭均甫6歲入私塾,少兒即喜讀中醫典籍。16歲,拜在通曉中醫內外科和針灸、正骨的郭鳴崗、王宏基兩位老先生門下。后又投師于當時享有盛譽的郭耀堂攻正骨學。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實踐,郭均甫深得郭氏家傳理法方藥和正骨絕學的真髓。青年時代,郭均甫就開始獨立行醫,先后到過開封、鄭州、洛陽、西安、寶雞等地行醫。1944年,來蘭州開業行醫。新中國成立后,郭均甫精湛的正骨醫術在蘭州已聲名鵲起。1956年,應張漢祥之邀,創立甘肅省中醫院中醫骨科。1959年,為向建國十周年獻禮,將祖傳秘方“展筋丹”“消定散”“珍珠生肌散”“損傷散”等,全部獻給了國家。郭均甫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工作50余年,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新的正骨手法,概括為“摸、離、推、按、端、托”六字訣。重視藥治,根據受傷部位、時間、經絡循行和臟腑證候用藥。其配置的外敷藥“消定散”,消腫止痛,療效顯著。內服藥“損傷散”,外用藥“折傷膏”對促進骨折愈合有顯著療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展筋丹”和治療老年病的“人參歸鹿丸”等在臨床上都有很好的療效。郭均甫一生治病救人無數,被譽為“圣手婆心”,是甘肅乃至西北現代中醫骨傷科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主要著作有《中醫傷科學》《中醫骨傷科講義》。
8.竇伯清(1914—1988),名微,甘肅武威市人。幼年就讀于武威縣清應寺私塾,1927年轉入武威國學專修館,1930年輟學經商。在此期間,親人因病被庸醫誤治而喪生,悲憤之余遂立志學醫,刻苦攻讀中醫基礎理論,以《醫學三字經》啟蒙,從簡至繁,由易而難,漸及《傷寒論》《金匱要略》《內經》《難經》等經典醫籍。常義務為鄉鄰親朋診治,頗多效驗。為求深造,1930年10月前往蘭州積善針灸館,進一步系統學習了中醫及針灸專業技術。1940年正式懸壺于武威。所療者奇驗甚多,故爾名聲大噪,慕名求醫者盈門。1948年參加了北平國醫砥柱社,進一步探求中醫學術,并任武威分社社長。1952年,他與權愛棠、楊衡武等8位中醫師組織成立了武威第一聯合診所(新中診所),被選為武威地區衛生協會副主任委員。1955年調入甘肅省中醫院任中醫主治醫師,1960年2月在上海中醫學院深造半年,同年被任命為省中醫院住院部主任。1965年晉升為主任醫師,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甘肅分會第一屆常務理事、甘肅省醫學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多次被評為甘肅省中醫院及省衛生廳先進工作者。竇伯清從醫50余載,治學嚴謹,對醫術精益求精,形成他獨特的學術思想。在內科、兒科、婦科及針灸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對中風、消渴、虛勞諸病的療效更為卓著。在治療時強調審證求因,循經定治。論著有《竇伯清醫案》。另有《中風》《消渴》《濕熱》《爛喉丹痧》《痛經》《麻疹未透》等10余篇醫案。
9.金品三(1906—1988),河南鄭州市人,民革黨員,主任醫師,曾任中華醫學會甘肅肛腸學會名譽會長。1930年起,金品三隨伯父金其秀學習中醫外科。1933年取得醫師證書,先后在開封、鄭州、許昌、西安、蘭州等地行醫。1956年,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將私人診所的藥品及設備貢獻給醫院,為創建和發展痔瘺科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金品三從事中醫外科和痔瘺科臨床五十余年,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對中醫外科和痔瘺疾病的診治頗有研究。他采用“三品一條槍”(脫管錠)治療骨結核、骨髓炎、復雜性肛瘺效果顯著,肛門側切搔刮術治療直腸脫垂和脫肛很有獨到之處,肛門矯形術治療三度肛裂曾獲省衛生廳科技成果三等獎。他發掘和改進的外用藥“古墨膏”“松硫膏”用于滅菌消炎止痛,內服藥“清臟丸”清熱潤便,效果甚好。研制的“萬靈丹”治療腹瀉,“皮膚靈”治療過敏性皮炎和皮膚瘙癢癥,“二味拔毒散”治療帶狀皰疹,“牛黃珍珠散”治療扁桃腺炎和喉炎等均有顯效。自制的瘺管彎刀及銀烙鐵、三棱針等手術器械,在臨床應用中可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金品三為甘肅痔瘺專科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84年由省政府頒發了“老中醫藥人員”的榮譽證書。《金品三醫案選》入編《中醫醫案醫話集錦》及《中醫醫論醫案醫方選》等著作中。
10.牛孝威(1904—1960),甘肅康樂縣人。1928年遷居臨洮,1929年隨叔父牛載坤去南京,考入陶行知所辦曉莊師范學校,翌年,拜名醫施今墨為師,學習中醫。潛心苦學,得施秘傳。1931年中央國醫館甘肅分館成立,即返回蘭州,任甘肅國醫館主治醫師兼該館中醫研究室及藥物研究室主任。后任副館長、館長。同時,受聘為蘭州南大街萬壽堂藥店主治醫師,并任考試院高等考試中醫師蘭州考區委員等職。新中國建立后,響應政府號召,在安泰堂藥店組織聯合診所任所長。1956年應聘參加蘭州市中醫門診部工作,1959年門診部擴建為蘭州市中醫院后,任內科室主任。牛孝威醫術高超,學識淵博,辨病、辨證準確,立法精當,制方嚴謹,用藥精練、靈活,常三五味藥立起沉疴。主張“寒熱并用而不悖,表里兼治而相得,兩藥配伍而另生效用,互相制約而各展所長。”他認為,西醫是根據疾病在微觀方面的特點進行辨病;而中醫是根據疾病反映的宏觀方面的證候特點進行辨病,兩者似相矛盾,實則相輔相成。中西醫只有在辨病的基礎上統一起來,才會找到一條結合的新途徑。在中醫學習班、中醫進修班、西醫學習中醫班等處講課時,善于啟發、鼓勵、傳道、解惑,深入淺出,循循善誘,頗得同學和患者稱贊,故有“牛一笑”的雅號。上世紀30至50年代,牛孝威被譽為甘肅中醫泰斗。遺著有:《國藥四百味化學分析》《傷寒論西醫串講》等。
甘肅中醫世家(第一批)
1.甘肅石國章中醫世家,第十一代:高臺縣中醫醫院石新勇。
2.甘肅劉文魁中醫世家,第八代: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劉東漢。
3.甘肅張應瑞中醫世家,第六代:武山縣人民醫院張志鋒。
4.甘肅楊建春中醫世家,第五代:慶城縣中醫院楊德祥。
5.甘肅蔡咸慶中醫世家,第五代:秦安縣人民醫院蔡全意。
6.甘肅賈鳳來中醫世家,第五代:甘肅中醫學院賈育新。
7.甘肅左孝丞中醫世家,第五代:平涼振中堂左中丕。
8.甘肅徐則達中醫世家,第四代:瓜州縣三道溝中心衛生院徐志偉。
9.甘肅席銘生中醫世家,第四代:甘肅省中醫院席書賢。
10.甘肅昝威鳳中醫世家,第四代:靖遠寧靈康診所昝祥麒。
11.甘肅甘定田中醫世家,第四代:蘭州市城關區醫院甘德成。
12.甘肅高涵九中醫世家,第四代:甘肅中醫學院高健杰。
13.甘肅盧蔚濱中醫世家,第四代:甘肅瀛海堂醫藥有限公司盧治澤。
14.甘肅車玉俊中醫世家,第四代:通渭縣中醫院車運亨。
15.甘肅蒲振業中醫世家,第三代: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蒲朝暉。
16.甘肅董廷英中醫世家,第三代:皋蘭縣西岔鎮漫灣村衛生所董萬安。
17.甘肅郭均甫中醫世家,第三代: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郭憲章。
18.甘肅王海舟中醫世家,第三代: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王元昭。
19.甘肅竇伯清中醫世家,第三代:甘肅省中醫院竇友義。
20.甘肅王子隆中醫世家,第三代:甘肅省中醫院王煜。
21.甘肅王登鰲中醫世家,第三代:嘉峪關市中醫藥研究所王斌。
22.甘肅王有慶中醫世家,第三代: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王瑞璋。
23.甘肅王維才中醫世家,第三代:皋蘭石洞鎮蔡河村衛生所王德宏。
24.甘肅張佛興中醫世家,第三代:甘肅省腫瘤醫院張慧芳。
25.甘肅崔靜亭中醫世家,第三代:通渭縣修真堂診所崔儀龍。
26.甘肅楊作楷中醫世家,第三代:隴西楊學文診所楊學文。
27.甘肅潘養之中醫世家,第三代:臨洮縣人民醫院潘星宇。
28.甘肅侯緒功中醫世家,第三代:康縣中醫院侯守謙。
29.甘肅張政德中醫世家,第三代:兩當縣醫院張海厚。
30.甘肅張子明中醫世家,第三代:甘肅省中醫院張德宏。
31.甘肅裴紹儉中醫世家,第三代:甘肅省腫瘤醫院裴正學。
32.甘肅秦敬修中醫世家,第三代:崇信柏樹鄉東風村衛生所秦瑞祥。
33.甘肅何志仁中醫世家,第三代:莊浪縣中醫醫院何經。
34.甘肅李云卿中醫世家,第三代:平涼中醫骨傷科醫院李天套、李天順。
35.甘肅劉子和中醫世家,第三代:武威市中醫藥研究所劉權禧。
36.甘肅王仁山中醫世家,第三代:武威同濟中醫院王永睿、王永勝。
37.甘肅楊衡武中醫世家,第三代:武威市中醫醫院楊曉南。
38.甘肅張蘭林中醫世家,第三代:解放軍第一醫院張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