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一片新天地
——我省文化體制改革亮點掃描
本報記者 張 倩 施秀萍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闖新路”。循著這一思路,我省文化體制改革單位積極轉變觀念、因“改”而“革”,在搏擊市場中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壯大,跨越之路越走越寬
“改革的力度,決定發展的速度。”在一次文化產業會議上,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吉西平語氣堅定地說。
近一時期,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積極著手“讀者傳媒”上市的各項準備工作。坐擁76.45億元的品牌價值,“讀者”在改革中接連實現了蛙跳式的跨越發展,成為我省新聞出版行業轉企改制的典范。
2006年10月,甘肅人民出版社整體轉制,成立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底,讀者出版集團與省內外大型知名企業共同發起設立讀者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完成后,集團主體經營性資產、主營業務和主要人員,全部進入讀者傳媒。通過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制度體系等深化改革的實踐,到2011年底,讀者傳媒資產總額已達7.3億元,銷售收入完成6億元,實現利潤1.4億元。
從國有單位轉變為市場主體,就必須以市場主體謀劃發展,以發展文化產業的眼光分析市場,參與市場競爭。這些年,讀者傳媒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涉足資本運作和戰略投資,拓展對外合作領域和發展空間,先后完成6個戰略投資項目,實現融資2.2億元,投資額度達到4.14億元。與此同時,他們以“讀者”品牌為依托,依靠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在突出主業發展時,積極搶占文化產業陣地——開發四代電紙書、建設門戶網站、推出手機雜志,加快發展有聲閱讀、精品書刊數據庫等產業,打造天津新媒體基地、成立讀者動漫公司,大力推進內容資源數字化開發、多媒體運營……“讀者”之路,因為改革而越走越精彩,越走越寬廣。
“目前,集團已確定實施五大項目,大力拓展產業鏈,預計投資將達33.1億元。”吉西平說,隨著甘肅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讀者集團也將繼續深化改革、壯大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融合,同心實現三級貫通
2011年8月29日,甘肅省廣播電視網絡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2011年年底,全省市州一級廣電網絡整合完成,一省一網的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5月31日,甘肅省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皋蘭縣分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全省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整合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時間節點的變換,印證著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我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實現省、市、縣三級網絡貫通的艱難跋涉。
我省地形狹長,整合前擁有獨立的廣電網絡機構92個,整合后成立一家省公司、85個分公司。廣電網絡整合工作點多面廣,時間緊、任務重,何以創造網絡整合的“深圳速度”?
“全省上下深度統一的思想共識是前提。”全省廣播電視網絡整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崔新生總結道,深入調查研究、醞釀討論、準備工作是基礎,而高度重視、行政推動、協調推進、倒逼進度是法寶。
廣電網絡整合改制,為群眾帶來的是更多、更新、更好的增值服務,也為數字生活的到來奠定基礎。然而,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在資產剝離、人員劃轉安置等與地方和個人利益相關的問題上,我們嚴格遵守政策,耐心解釋,聽取意見,保證隊伍穩定、思想不亂,確保了網絡資產、人員、運營的有序交接和平穩過渡。”
據介紹,投資主體復雜、人員身份多樣、整合難度極大的定西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6個縣廣電網絡機構的資產剝離和人員交接,順利實現6個縣分公司的掛牌。
實現三級貫通、互聯互通,全省廣大用戶將享受到更多新業務、新服務,而從“看電視”到“用電視”再到逐步進入“數字甘肅”的新時代,美好的智能新生活也由此而變得清晰可見。
轉變,執法效能顯著提高
改革前,文化、文物、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等行政管理部門各自為政,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法,職責不清、多頭執法、多層執法等問題比較突出。
改革后,一支人員精干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率先在我省應運而生,活躍在文化市場管理一線。
這就是平涼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的“前世今生”,也是我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的一個縮影。
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重在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避免多頭執法,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確保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然而,由于改革中涉及機構升格、增加編制和參公管理等重大事宜,難度較大。
2009年,平涼市抓住政府機構改革的有利時機,對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借鑒試點城市成功經驗,以因地制宜為原則設置機構,以服務文化事業發展為原則定位職能,以加強市場監管為原則定編定崗。2010年9月11日,市政府正式組建成立了平涼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負責演出、娛樂、網吧、電子游戲、出版物和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文物管理等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
“文化市場檢查的部門雖然只有一個了,但管理次數卻增加了,群眾舉報案件的查處速度快了,扯皮推諉現象沒了。”短短幾個月,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的效果在百姓口中得到了極大認可。
“綜合執法改變了過去分散、單一的執法方式,增強了查辦大案、要案的能力,使文化市場執法力度明顯加大、執法效率顯著提高。”支隊長丁雷深有感觸地說。
據介紹,目前,像平涼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這樣的執法機構在全省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均已全部組建。
回暖,活力顯現帶來發展
與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甚至跌入冰點的電影院一樣,成縣電影院曾一度陷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艱難處境。始建于1978年的成縣電影院,自1993年以來,上座率大大下降,致使經營舉步維艱,入不敷出。到1996年,拖欠職工養老保險金70多萬元、職工工資4個多月。
1997年6月,成縣電影院實行內部改革,職工集資18.9萬元,建起臨街門面房10間;多方籌資62萬元,改建投影廳、錄像廳,為職工修建家屬樓,激發員工積極性,扭轉了“吃大鍋飯”的狀況和“等、靠、要”的經營觀念。
2007年,在文化體制改革浪潮的沖擊下,剛剛有起色的成縣電影院做出了果斷決定:革故鼎新,著眼未來,拆舊建新。他們采取招商引資的辦法,以地生財,投資1747多萬元在電影院原址建起成縣影業中心,后又投入460多萬元,建起按現代影院標準配置設備的全省縣級一流的紅藍紫影城,并于2008年8月正式加入上海大光明院線,聯網售票。
在只有3萬多人口的縣城,成縣電影院票房收入開始一路飄紅:2009年,票房收入27萬元;2010年、2011年,票房收入每年都達30多萬元。而進行多元發展開設的金鳳凰大酒店,開業一年就實現營業收入460多萬元,形成了以影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格局。
改革喚醒活力,改革帶來發展。目前,全省電影發行放映單位改革全面完成,市縣電影公司都完成了轉企改制,我省電影事業也從上世紀90年代的冰點逐漸回暖,票房收入直線上升。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省20家影院、80個數字播映廳全年票房收入達747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