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發揚“大流通”觀念 重建文化新輝煌
本報記者 張 倩
對于甘肅,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20多年前,他曾為甘肅聯合大學戲劇創作班授課,也因此和甘肅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還曾說,蘭州是他考察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出發地,是他的文化故鄉。正是因為這段淵源,說起甘肅,他總會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他,就是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知名學者余秋雨先生。7月6日,余秋雨應邀來蘭出席甘肅省經濟文化發展論壇,縱論甘肅文化的歷史與未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甘肅是“世界的走廊”“文明的課堂”
余秋雨說,文化發展提振的是文化的魂,而不是表象的東西。在他看來,甘肅文化之魂可以定位為:“世界的走廊”“文明的課堂”。
“甘肅要建設文化大省,必須首先認清自己在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曾扮演和即將扮演什么樣的重要角色。”余秋雨說,張騫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在甘肅綿延三千里,各種文化、文明在這里進行交流、聚合、碰撞,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文明的大交匯。當年,通過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封閉的中國知道了在諸子百家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文化,還有許多物產、手工業、工藝品,還有各種宗教傳統。而在文明的自我開拓上,甘肅并不是邊緣地區,它對大唐的貢獻無與倫比,曾經為創建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文明做出了很大貢獻。因為這樣一條通道,把世界文明融合了起來,把南方的斯文和北方的雄渾融合了起來。可以說,甘肅是大唐的“母床”,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著眼未來,發揚三個“大流通”觀念
余秋雨認為,正因為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淀,有著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甘肅在文化建設與發展上更應有足夠的自信。而對于如何發揚光大,重建文化新輝煌,余秋雨給出了他的答案——發揚絲路文化的空間大流通觀念、敦煌文化的時間大流通觀念和涼州文化的人才大流通觀念。
絲路文化的空間大流通,指的是文化無界。余秋雨說,當年在甘肅的河西走廊,沒有以哪個為主的文化形態,哪一種文化都可以在這里存在。所以,當下甘肅的發展,就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打破地域限制,以開放的姿態來發展經濟和文化。
敦煌文化的時間大流通,就是指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他舉例道,敦煌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是一代一代人用生命不斷堆砌而出的。在敦煌莫高窟,每個朝代幾乎都有他們自己的色彩,在這里,跨越時空的大流通觀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涼州文化的人才大流通,就是要集合優秀的人才。在當時的涼州(今武威),聚集了一大批人才,無論是印度人、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都可以在這里施展才華,沒有任何障礙。可以說,人才為大唐的繁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大流通觀念是甘肅文化的核心。”余秋雨認為,今天,甘肅應該立足文化資源優勢,繼承和發揚這三個“大流通”觀念,讓甘肅的文化思維與產業一同聯動起來。“我相信,甘肅還會迎來新的輝煌。”余秋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