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家生活越過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二

甘肅日報記者 鄒海林
2月3日,農歷小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東鄉族自治縣入工地、進農家、聽民意、察民情,向東鄉族人民表達美好的新春祝福。
東鄉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東鄉族聚居區。2011年3月2日,東鄉族自治縣縣城發生特大滑坡地質災害,城區近三分之二面積出現裂縫和塌陷。災害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在短時間內落實國家支持項目資金,啟動實施總投資19.87億元的災后重建規劃。
兩年過去了,災害治理和災后重建工作進展得怎么樣,習近平一直牽掛在心。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沿著陡峭的山路,來到海拔2477米的東鄉縣城災后重建工地,聽取工程進展情況介紹,看望慰問現場施工人員。
“大家新年好!”習近平總書記向東鄉災后重建工程技術人員和農民工拜年,要求大家堅持統籌安排,安全施工,確保工程進度,保質保量完成重建任務,給東鄉族人民建設一個美麗的新縣城。
“建設工程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按照規章制度辦事。要用好災后重建的每一分錢,因為我們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習近平總書記與甘肅省建設監理公司總監理工程師裴永紅親切交談。“每句話都說到了工程監理人員的心坎上。”裴永紅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至今都很激動。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使東鄉災后重建管網工程工地沸騰了。“冬天施工冷不冷?農民工的工資和日常生活如何保障?”“工地發放了棉衣、棉被御寒。農民工工資逐月發清,生活費每人每天保持在15元左右。”說起跟總書記面對面的談話,項目經理馬維良心情依舊不能平靜,總書記對普通農民工的惦念與關懷,令他感慨不已。
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現場農民工中間,強調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和奉獻,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農民工,要堅決杜絕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現象,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
距離東鄉縣城近50公里的高山鄉布楞溝村,地處兩山之間的溝壑里,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嚴酷,群眾生活困難,全村68戶345人,去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624.1元,貧困面高達96%,是東鄉族自治縣最貧困、最干旱的山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惦記這里的貧困群眾,進村入戶噓寒問暖。
“村道坎坎坷坷,浮土沒過腳面,總書記一路走來,鞋上、褲腿上沾滿了塵土,但他體恤群眾的疾苦,絲毫沒有顧忌這些,令人非常欽佩。”高山鄉黨委書記馬志堅述說著當時的情景,心中充滿了對總書記的深深敬意。
習近平總書記握著村支書馬占海的手,關切地詢問群眾的生活安排情況和黨的惠民政策落實情況。“全村60戶貧困戶都納入了農村低保,村民人均享受國家惠民資金帶來的轉移性收入占到人均純收入的79.1%。”馬占海一一作答。
總書記在察看了村里的集雨水窖后,要求當地政府抓緊解決好村民飲水困難,“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他鼓勵鄉親們發揚自立自強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干實干,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走進東鄉族農民馬麥志的家,習近平總書記看面柜,看羊圈,問一家人口糧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證,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上學,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總書記很欣慰。
一只羊、兩袋面粉、20斤清油、兩斤茶葉、一條毛毯。馬麥志說,習近平總書記給他們家送來了豐盛的年貨,還給他的兩個孩子贈送了書包、文具盒、小學生詞典和課外書。“同樣的年貨,分送到了每一戶東鄉族農民家中。同樣的學習用品,也贈送給了每一名東鄉族學生。”馬志堅接著話茬對記者說。
總書記帶來的學習用品,讓馬麥志的兒子馬麥二蘇和馬奴龍吉愛不釋手。“這是我們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兩個還在上小學的東鄉族孩子,背著書包又蹦又跳,捧著課外書看了又看。
馬麥志家里有5口人,他和妻子馬麥勒則種植2.5畝玉米、3畝馬鈴薯,養了5只羊,大兒子外出打工,一年的經營性純收入962.5元,工資性純收入1200元,一家人生活過得緊巴巴的。
“總書記坐在我們家的土炕上,拉著我的手嘮家常,叮囑我要讓孩子好好讀書,要多養羊,要有脫貧致富的信心。”馬麥志銘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心里充滿了溫暖和感動。
聽說總書記來了,村民們不約而同地聚集到了路邊。習近平停下腳步,挨個同鄉親們打招呼,祝大家新春愉快。他說,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讓大家生活越過越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給布楞溝村群眾以希望、信心和動力。村民馬牙古老人說:“總書記深情惦記著東鄉族人民,我們有信心過上好日子!”
“遵照總書記的囑托,村上制定了前四年脫貧、后四年小康的‘4+4’脫貧小康規劃,整體推進水、電、路、房、學、醫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羊、馬鈴薯、勞務、林果富民產業,力爭到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4000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村。”村支書馬占海信心滿滿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