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戰略 指方向 明路徑
——《關于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實施意見》解讀
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5月28日,《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印發。《意見》對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整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作了系統部署,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何建設,建成什么,如何建設”作了全面回答,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甘肅、面向全國,加快文化大省建設提出的新目標,繪制的新藍圖。記者就此采訪了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社科院黨委書記范鵬教授,對《意見》要點進行了解讀。
范鵬說:“總體來講,我認為《意見》最為重要的意義就是為我們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明確了戰略定位、戰略目標和戰略路徑!
戰略定位: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基地創新發展高地
“存在決定意識、思想支配行動。因此,人無論做什么,提高認識都是十分必要甚至至關重要的,認識的深度決定戰略謀劃的高度,而謀劃的高度則決定實踐的力度。”范鵬直言,是否充分認識到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大意義,能否準確把握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直接關系到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成敗和“含金量”的高低。
“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在甘肅就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狈儿i說,黨的十八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甘肅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不僅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設的創新之舉,對更好地保護、傳承、展示華夏文明,探索、創新、發展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對弘揚中國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實現偉大中國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另一方面,甘肅經濟雖然相對落后,但文化資源特別豐厚,而經濟優勢與文化優勢往往可以相互轉換,彼此提供有利條件和內生動力。”范鵬說,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通過科學保護、有序開發文化資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僅可以促進經濟轉型,也可能探索出一條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通過文化帶動、后發趕超的新路子,這不僅對甘肅而且對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重大意義。
“沒有文化的普惠共享,就不是全面的小康社會。”范鵬說,還可通過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振興文化產業,實現人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實現與全國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文化的高度認同,是各民族和諧交融的根基和紐帶!狈儿i說,甘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無疑可以更好地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和繁榮發展。
意義搞清了,就更容易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戰略定位:把甘肅建設成為華夏文明保護傳承示范區、文化惠民示范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基地和中國西部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
指明方向:變文化戰略平臺為文化大省量化目標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給定的傳承下來的已有條件下創造。
“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文明在傳承中就會失去活力!狈儿i告訴記者,《意見》對關鍵詞“傳承”與“創新”作了明確定義,對兩者的關系作了辯證分析,為全省干部群眾指明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努力方向:要實現把甘肅建設成為華夏文明保護傳承示范區、文化惠民示范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基地和中國西部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的目標定位,就必須完成戰略任務——到2015年,重點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以上;到2020年,大多數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健全,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
“這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重中之重。概括地說就是省委書記王三運特別強調的三個方面: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公共文化服務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產業成為支柱得到有效保證。”范鵬分析說,《意見》還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方案》確定的重點任務作了更為簡潔凝練的概括:通過實施“1313”工程,將全省納入宏偉藍圖,著力做好資源保護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三篇大文章”,把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特色、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支撐轉型跨越發展、提升甘肅整體形象的文化平臺。
“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既需要物質條件做支撐,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滋養。”范鵬說,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過程中,要大力弘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發揮各方面模范人物的先鋒引領作用,全面塑造“堅韌智慧、開明開放、求實創新、勇于爭先”的甘肅新形象,建設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精神家園。
范鵬說,無論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還是文化大省建設,歸根結蒂是要讓老百姓精神上更充實、文化上得實惠。通過發展和完善文化事業“1551”構架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讓文化發展成果普惠共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通過形成和完善現代文化“6551”產業體系,讓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帶動百姓致富;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破除“藩籬”,激發活力,提高競爭力,讓更多人通過享受個性化的文化生活激發全社會的精神活力。
明確路徑:變激動人心的方案為全民建設的行動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任務艱巨,如何做到既全面展開、有序推進,又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目前需要做好哪些基礎性工作?
“首先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分類分級管理。”范鵬介紹說,我省將用兩年時間盤清文化資源“家底”,明確省、市兩級文化資源管理模式,然后按文化資源級別和類別保護、傳承、開發和利用,防止盲目開發,一哄而上,解決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中的職責不清、錯位、越位問題。
“其次,規劃先行,有序開發!狈儿i說,我省將組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智囊機構,構建高層次多方面高級文化專家、文化戰略投資者、文化創意企業家為重點的學術平臺。如“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以及“絲綢之路讀者小鎮”“臨洮太石水城”等文化項目的規劃、論證我們已經初步組織了高水平、高層次的規劃、編制力量,改變淺嘗輒止、只憑經驗和感覺決策的被動局面,防止無規劃上項目,防止搞人情項目。
“項目帶動,重點突破是關鍵!备鶕兑庖姟肪,將形成省、市、縣三級文化項目庫,然后根據各地文化項目情況,充分利用蘭洽會、深圳文博會等平臺,在廣泛開展招商引資的基礎上,著力注重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示范性的大項目,重點突破,為全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樹立典型,起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提高簽約項目落地率、資金到位率和項目開工率,做好后期管理服務,促進文化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加強領導,強化保障,擴大宣傳也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有效途徑!狈儿i說,切實把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作為“第一要務”,加強組織,形成既有專人負責,又有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以及統一領導、牽頭抓總、分工協作、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除用足用好現有文化優惠政策外,從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土地、人才、幫扶等各方面完善政策,強化保障,既避免優秀人才、項目“孔雀東南飛”,又吸引更多“鳳凰”落地甘肅。此外,通過多樣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傳,擴大甘肅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聚集文化發展的正能量。
范鵬說:“現在,主要任務就是要把《意見》精神學習好、將實質理解透、使行動有遵循。相信在《意見》的指導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一定能得到科學有序的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