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華夏文明精髓 復興絲綢之路文化
——絲綢之路文化峰會特邀嘉賓演講摘登之一
編者的話:10月10日至11日,絲綢之路文化峰會在蘭州舉行。來自國內外的14位專家學者、文化企業家云集金城,發表演講,從不同視角縱論絲綢之路文化。本報將分兩期摘登與會嘉賓的精彩演講。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和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大道

進入21世紀,在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正在崛起的重要時刻,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極其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經濟意義。一是促進中亞地區地緣政治的穩定性,加強我國西部地區的長治久安;二是建設實力強大、結構優化的經濟帶是西部開發的“主體工程”,更是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支撐;三是經濟帶的建設將有助于加強我國和中亞地區在能源生產和能源供應方面的長期合作;四是經濟帶將大大提升交通運輸的能力,提高我國應對三千公里西北地區邊疆安全問題的機動性。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經濟帶的產業發展。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要促進我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及俄羅斯的貿易和經濟合作;要進一步深化和擴大西部開發,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提升和民生的大幅度改善;要有利于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轉型;要考慮到沿經濟帶的資源特點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具有一定優勢的產業如下:
裝備制造業。整合現有資源,做大做強蘭州、克拉瑪依和烏魯木齊等地的石油鉆采及煉化設備、數控機床、電機電器、礦山及冶金工程設備、真空設備和風電設備等。
特色農產品及農業產業化。西北地區自然條件多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大量的優質農產品,具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也是增強絲綢之路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如進一步發展棉花、西紅柿、馬鈴薯、啤酒花和釀造葡萄等產業,以及草原畜牧業等;發展一批技術集約、效益顯著的農業產業化工程項目;擴大蔬菜產業、水果產業、制種業以及中藥材、啤酒大麥、小雜糧、百合、油橄欖的種植等。
能源重化工業。絲綢之路及其所經地區具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這些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我國的能源供應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地理位置的特點,西北地區煤炭、煤電和風能、太陽能的開發規模需要科學的論證。
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旅游業是建設經濟帶、擴大各國和各民族交流的重要措施,也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多元化和富民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措施,著力發展跨省區的旅游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旅游資源空間比較分散的弱點。
商貿物流業。蘭州是西北重要的商貿中心,對周邊省份具有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為發展現代物流與商業連鎖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條件。
二、中心城市的發展。經濟帶的發展要采取點—軸方式推進,具體構想是:以隴海—蘭新鐵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線和能源運輸線為軸線,以沿線的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和西寧等中心城市和諸多的地級城市為節點城市,呈串珠狀展開。
三、交通運輸通道和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及整個西北地區,國土遼闊,邊境線很長,經濟發展處于大規模起步階段,交通運輸通道和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為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其所經地區基本上處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長期以來,水資源缺乏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制約因素。西北地區是水資源缺乏的地區,但是,水資源嚴重缺乏地區恰恰是水資源利用效率最低的地區。
五、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其周圍地區都是我國生態脆弱的地區,它們對于我國經濟發達和人口密集區域的生態安全意義特別重大。甘肅省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建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及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紐帶,是《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五大重點生態區”的集中分布地區,也是全國貧困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將甘肅省作為“國家生態屏障試驗區”,加強生態綜合治理,加大生態補償力度,保障甘肅發揮生態安全屏障功能。
絲綢之路構成了中國的一條“景觀帶”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 李栓科

絲綢之路有著獨特的自然結構,形成了大量不僅是中國獨有,而且是世界獨有的景觀。
漫長的古絲綢之路,無論起源有多久,無論存在時間有多長,我們看一看這條彎彎曲曲的路,最重要的是所有的點都是以水源為主,以最大程度地接近淡水為取舍。因此西北地區有大量的獨特景觀,比如以雅丹為代表的水城,可以想像當年湖水多么深,面積多么廣,之后氣候變化導致這個地區降雨持續減少,最后湖底堆積物被抬起,經過季節降水的切割,變成一個一個的魔鬼城。這些說明這個地區和絲綢之路的興起,以及形成的這些景觀都是跟水有關聯的。這樣的景觀,對于出行者、對于驢友、對于攝影師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絲綢之路的景觀,不是由一系列點、一條兩條甚至十條線組成的,它完全是一條“景觀帶”,這個“景觀帶”貫穿的是中國的干旱地帶,貫穿的是中國地勢結構最高階梯和第四階梯、第三階梯交匯地帶。
希望通過專家學者的研究,通過媒體的傳播,真正讓絲綢之路景觀在自然界、在全球生態系統里的獨有屬性廣為人知。
此外,我所看到的絲綢之路的地緣價值,就是這條路在歷史上不僅僅給中國人,還給世界帶來了文化、商品、交通、文明甚至宗教信仰等,這些對現在的中國依然很重要。
從玉石之路到絲綢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 葉舒憲

中國古代的玉文化延續了八千年之久,在甘肅的大地上埋藏著華夏文明的巨大秘密,這就是西玉東輸的秘密。這條玉石之路,從發現了新疆和田玉,距今已經幾千年,現在還非常繁忙,這是古絲綢之路的前身。
用文字、文獻來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這是過去國學正宗的做法,正是因為有了考古學的出現,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已經不僅僅依賴于文獻。所以我們要走出文字的限制,探討玉石之路,主要是探討這種物質給華夏核心的精神價值帶來了什么。
尋找一個文明的核心價值,最好的辦法是看它的語言文字、成語、文學。儒家把玉比喻為人格,儒家的學問就是培養人格,最高境界叫溫潤如玉。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人們不禁會問,為何在河西走廊上沒有“絲門”而有“玉門”?其實,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二千年,這條線路早已開通,它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如果有人說玉石之路從四千年前開啟,是不是絲綢之路興起后就衰落了,我認為不是,一直到明清,在這條道路上運送的第一貨物仍是玉石。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第一通道
著名作家、學者 余秋雨

中華文化有一種振奮人心的亮點,有一種讓今天的人感到激動的重點所在,這就是被我稱之為人類文明第一通道的絲綢之路。
我們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交流通道比較的時候,就會發現絲綢之路完全不同。絲綢之路當時的核心目標是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當中雖然也有一些戰爭,但它最終的目的是符合文明本意的。
甘肅武威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由于絲綢之路所起的作用,由于涼州所起的作用,使得全世界的文明、全世界的文化都在中華的土地上融合在一起。所以我認為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來說是第一,對中華文化來說也是第一,如果沒有絲綢之路我們無從談起現在中華文化的燦爛和輝煌。如果在中華文明的研究過程當中忘記絲綢之路,那就是忘記生命的來源,如果中華文明忘記了它最有生命力的時間和空間,那中華文明就是忘本了。
我們有沒有可能在這條絲綢之路上重啟它的輝煌?并不是過去有過輝煌,我們今天就一定會輝煌起來。但是過去的輝煌,會成為人類的財富。絲綢之路這條不是用戰爭方式出現的、讓人類文明提升了一大步的文明通道,對世界各國政治領袖、對各方面的研究者、對世界各國各種各樣的人來說,是永恒的課堂。
所以我們在今天的峰會上,要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就是我們過去的偉大在哪里,我們在絲綢之路上可以吸取多大的精神能量,在我看來,絲綢之路是古代的生命線,也是今天的課堂。
絲綢之路傳播絲綢之道
著名詩人、學者 于堅

關于絲綢之路的話題,從路的層面已經講得很多,我想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談談我的認識,就是什么叫作絲綢之道。
絲綢之道跟絲綢之路是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人認為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交通路線,還是中國之道的傳播方式。
絲綢不僅僅是古代生產的一種紡織品,它其實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旗幟性東西。在絲綢之路上,流通各種物資,為什么我們最后以絲綢命名這條道路?因為有絲綢的存在,這條道路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世界上只有一條道路被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僅僅是一條貿易之路嗎?任何道路都是雙向的,從西方傳過來的是思想觀念、主義、方法論等,而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去的東西難道僅僅就是絲綢嗎?
絲綢,我認為它首先是一種紡織品、是一種服飾,也是一種意義,一種世界觀的象征。柔是絲綢的本性,柔軟是一種非暴力的世界觀。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向西方傳播的不僅僅是孤立的思想觀念,而是一種已經融匯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來自哪里?我認為它來自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這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
絲綢之路的明珠
——敦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 郝春文

今天,我準備講兩個問題,一是產生敦煌文化的歷史背景,二是古代敦煌及其文化特點。
第一,我講講與武威、張掖等地不同,為什么能在敦煌保留如此豐厚的文化遺存?這和敦煌在古代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它是絲綢之路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首先,敦煌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這一特征決定它是古代對外交往的窗口。其次,敦煌是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王權的中間地帶,這就決定古代敦煌是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再次,敦煌是相對獨立的區域,這一特征決定了敦煌不僅僅是文化交流的通道,還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樞紐,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第二,我講一講古代敦煌及其文化特點,這跟它的地理環境有關。
古代敦煌是絲綢之路中轉貿易為特征的商業城市。應該說所有的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都是通過敦煌這個中西交通咽喉實現的。中原地區的絲織品和金屬工具,以及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建筑技術、鑄鐵技術等都是由敦煌傳到西域和中亞,促進了當地的發展;而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很多東西也都通過敦煌傳到中國,從而豐富了我國人民的經濟生活。敦煌成為一個商業城市是在曹魏時期,宋元以后,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要通道,隨著陸路絲綢之路的衰落,敦煌的地位就下降了。
古代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都會。中西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擴大給敦煌帶來各種不同系統的文化,使其成為各種文化的薈萃之地。所以敦煌就成為了文化交流的紐帶,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各種不同系統的文化一方面相互融匯,又汲取營養,多少帶有敦煌與河西地方特色的改變和發展的形式,再從這里流向中土,唐代讓人喜歡的涼州詞就是在河西地區演變形成的。
古代敦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據史書記載,敦煌這個地區有很多民族活動,漢武帝把敦煌乃至河西納入中央王朝版圖以后,通過移民和駐軍的手段,使漢族成為敦煌的主體民族。但是由于地理的特殊性一直沒有成為單一的民族。在敦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匈奴、漢、黨項、蒙古等諸民族都在這里輪番演出或同時登臺,所以敦煌的文化民俗就不可避免地擁有多民族特色。
漢唐時期的敦煌文化是具有國家水平的地方文化。漢唐時期的敦煌在全國具有戰略意義,由于軍事上的重要性,中原王朝十分重視這一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建設,使敦煌的經濟水平始終與內地相當。另一方面,由于敦煌是當時對外交往的窗口,是最早接觸新事物和新文化的地區之一,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方面還是比較靠前的。
以上是古代敦煌及其文化的主要特色,如果對古代敦煌文化特點作一個概括,那么我的概括是:古代敦煌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不能把敦煌文化定義為地域文化,那樣就矮化了敦煌文化;更不宜不經過深入研究隨意給敦煌文化貼上主觀的標簽,那樣對敦煌文化的研究有害無益。
最后向甘肅文化同仁、敦煌文化熱愛者提一些忠告:要科學地認識和把握敦煌古代文化,多聽專家的意見;要科學利用古代敦煌文化資源,把利用、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千萬不要把敦煌文化當做搖錢樹,如果因為我們的急功近利和無知毀了敦煌文化遺存,那樣是對子孫后代的犯罪。
(本報記者施秀萍李欣瑤摘錄整理本報記者盛學卿攝影)